东阳历史悠久,公元195年(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建县制,作为浙江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之美称。地理以“三山夹两盆、两盆涵两江”独特形貌著称;文教化育悠远,被誉为著名的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
2018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时任省委书记车俊在东阳调研文化产业时提出的“进一步打开文化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的通道”“勇当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探路者和排头兵”重要指示精神,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作为全市发展的主基调、主战略,依托“三乡一城”“歌山画水”的文化资源和品牌优势,大力实施“文化+”“+文化”战略,主动识别和挖掘梳理东阳特色文化,探索开展文化基因解码先行先试,初步形成了一批文化研究成果,编制了一批规划,举办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谋划了一批文旅建设项目,为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全面梳理和解码东阳文化元素,把握东阳地域文化内涵特质,转化利用核心文化基因,推动东阳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根据202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和全国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要求,结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的《浙江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实施方案(试行)》(浙文旅〔2020〕47号),同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现状和文化元素存续的实际情况,经过全面踏勘、深入访谈和系统研判,完成了东阳市文化元素的搜集整理工作,《东阳市文化基因解码报告》(下简称《报告》)得以出炉。
《报告》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我市文化基因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东阳文化价值,更加扎实地推进东阳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报告》还结合东阳各地文化特点,用文化学研究方法对东阳文化基因进行研究阐释,坚持学术性、理论性和通俗性相结合的原则,对能彰显东阳精神风貌的标志性、唯一性文化元素集中力量进行全方位解码。
搭建框架 整合力量
以文化优势转化工作为基础
保障基因解码工作
(一)夯实文化工作基础,推动文化优势转化。一是做好文化发展顶层谋划。二是推动东阳人文精神传承。三是加强地方文化研究阐释。
(二)强化组织体系保障,统筹开展解码工作。一是制定实施方案。二是组建工作专班。三是建设展示场馆。四是落实工作经费。
(三)调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解码工作合力。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二是引进专业策划团队。三是发挥本土专家特长。
系统梳理 重点剖析
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为切口
探索基因解码方法
(一)系统梳理东阳文化元素。一是分组分类挖掘整理。成立文化基因挖掘收集领导小组,将梳理出的455个文化元素归纳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个主类,传统文学等27个亚类,形成《东阳市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文化元素分类表》。二是分层分级开展评价。从“文化悠久、文化厚重、文化丰富、文化独特”四个层面,组织评价论证,形成对东阳文化元素的宏观描摹和定性描述。三是分条分块建立档案。全面搜集整理文化基因相关资料,形成文化基因实物资料库。对接省厅信息中心,将梳理出的455个文化元素录入全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信息采集系统。
(二)深刻剖析重点文化基因。一是确定解码重点。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突出文旅融合,突出实体应用。二是探索解码流程。通过“查、解、评、用”等方法,对4个重点文化元素分别从物质、精神、制度、语言和符号四种要素着手分解、提取核心,从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发展力开展核心基因评价,保存核心基因,形成解码成果。三是策划转化利用。根据“整体策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对解码文化基因开展价值提炼和主题凝练,按照“载体类型、载体项目、转化利用途径”提出项目分析策划,形成核心基因转化利用项目库,确定转化路径和方式方法。
传承创新 彰显特色
以文旅融合应用实践为导向
推动解码成果转化
(一)加强文化传承。一是塑造城乡文化景观。二是丰厚城市文化肌理。三是引领精神文化生活。
(二)赋能产业发展。一是以文化理念引领产业布局。二是以文化动能助推产业升级。三是以文化体验延伸产业链条。
(三)促进文旅融合。一是景区风貌彰显文化。二是景区活动演绎文化。三是旅居空间体验文化。
下一步,我市将坚持继承发扬和转化应用相统一,坚持内涵挖掘与空间拓展相统一,全面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作,发挥优质文化基因内在力量,打开文化优势转化通道,努力当好“文化浙江”建设的探路者和排头兵,在浙江建设“重要窗口”中展现东阳作为。
本版文字 记者 胡 鼎 通讯员 何彩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