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艺术语言的跨界,时代旋律的吟咏

作者:lhl来源:东阳日报发表时间:2020-10-23阅读次数:613

2020-10-23

      千刻万镂,峻极神功。百年伟业,永载史册。

    经过3个月夜以继日的赶制,9月28日,《百年伟业》画面雕刻终于“截稿”。10月8日,在国家一级灯光师杨光明的设计指导下,经过紧张的安装、调制,4幅大型木雕“绽放”出个性化的色彩:峥嵘岁月稠的幽蓝、建立新中国的暖红、春天的故事的艳紫、共筑中国梦的鲜绿。4种色调对应着冬、秋、春、夏四季嬗递,在冷暖交互的风云渐变中,时代阔步向前。

    把灯光融入木雕,陆光正之前已有多次实践。但按照舞台表演效果设计灯光,对他而言是初试。这意味着既要考虑画面内容的基调,又要顾及人物造型的特征。在他的眼中,每个木雕人物都充满血肉饱含情感。借助雕刀,他把自己的思想贯注其间,赋予了他们以生命。而灯光色彩语言的巧妙运用,让这组大型木雕拥有了丰富的情绪:长征行军的紧张冷峻、开国庆典的欢欣鼓舞、改革开放的热烈澎湃、绿色发展的活力四射。

    按照舞台剧形式打造的这组木雕,人物造型也借鉴了舞台造型艺术,举手投足间融入了许多舞蹈动作,带着鲜明的民族舞、芭蕾舞痕迹。这些人物由他的5位徒弟、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陆会勇、陆挺丰、夏浪、徐云峰以及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包军民主持雕刻。“这样的造型艺术,突破了东阳木雕人物的传统造型,动感更强,肢体语言也更丰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会人物背后的时代变迁与历史事件。”联合院校专业学者的力量,陆光正让东阳木雕走进了这片前人未曾涉及的区域,无边光景一时新。

    艺术语言的跨界,最终是为时代旋律的吟咏输送更丰富的“音符”。

    《百年伟业》的人物中,既有人们熟悉的老一辈政治家、革命家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又有德高望重的共和国功勋如屠呦呦、袁隆平、钟南山,还有新时代的新职业群体如快递小哥。“在第四篇章里,我特别设置了几位人物:一位是‘量子之父’潘建伟,他是东阳人的骄傲,其科学成就值得在这件作品中拥有一席之地。二是‘深藏功与名’的老英雄张富清,他身上的长征精神值得弘扬,虽然他被设置在第四篇章《共筑中国梦》,但回应了第一篇章《峥嵘岁月稠》,这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也是对现实的呼应。三是穿着防护服的医务工作者,是对今年发生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的记录。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而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陆光正别出心裁地以深圳市深南大道的宣传画入题,将其定格在《春天的故事》背景中,不露痕迹地使其成为作品中唯一以平面浮雕技法表现的党史人物。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陈一中负责承制第二篇章《建立新中国》的建筑背景。在他看来,陆光正是在透彻了解徒弟们艺术特色的前提下,对他们作了科学分工。第一篇章的山水由陈国华制作,第三篇章的花鸟则由陆含阳负责,第四篇章的综合性题材背景由卢江晓承担。凡看到《建立新中国》的人,都一目了然其取材于著名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但少有人知的是,为了挑选合适创作的“蓝本”,陆光正和专家学者们翻阅了美术史上有定评的几乎所有同题作品,锁定了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马泉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最后决定以唐勇力的作品为参照,采取正面平视的角度构图;又在党史专家的指导下,确定了出席大典的21位历史人物及其各自站位。作为背景的天安门城楼,也严格按照实物结构,运用东阳木雕的平面压缩和层次区分等手法,以深浮雕为主技法进行创作,配上从后面打过来的暖色灯光,庄严典雅。

    “艺术家要有为历史表达情怀的能力。”在一次次重大题材创作中,陆光正不断践行并明晰了这个理念。他说,如果艺术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主流意愿,那就是“末流”。东阳木雕不能在既定的发展路径上故步自封,而要以改革者的思维、艺术家的情怀,创作出更多反映主旋律的作品,让世界读懂中国,用作品为中国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