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这里有你关心的要点

作者:lhl来源:浙江日报发表时间:2020-12-15阅读次数:451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 (记者 姜琳 闫起磊 霍思颖) “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里的这一表述,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延迟退休有没有“时间表”?就大家最关心的一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权威部门和专家。

       过早退休浪费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岁左右提高到了2019年的77.3岁,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定的男性60岁、女干部55岁、女职工50岁的法定退休年龄,近70年未有调整。人社部资料显示,近年来,美国、德国、日本等都将法定退休年龄逐步提高到了65岁甚至更高。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教授彭浩然认为,延迟退休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要。过早退休容易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同职业、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对延迟退休的期待也不一致。总体看,体力劳动者担忧较多,脑力劳动者反应没那么强烈。一些医学专家、大学教授、科学家等“退而不休”,有的甚至七八十岁还在奋战。

       为了减少社会震动,争取更多支持,部分专家建议,在具体实施延迟退休时,一是要解决激励机制问题,二是要强调循序渐进,注重改革的公平性、制度的科学性。

       国家有信心确保养老金发放

       人社部养老保险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是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更是养老保险工作的“底线”和“红线”,绝不会突破,“基金累计结余4.5万亿元。国家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持续提高养老金水平、让晚退休的人多领一些养老金,是目前在职人员的普遍期盼。该负责人表示,参保人员养老金水平与其缴纳时间长短、缴纳金额高低密切相关,参保人员缴费的时间越长、缴得越多,退休后待遇水平会越高。我们正在加快健全“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

     “短期内、在改革转型期,不排除个别单位、企业可能会产生一些就业挤压,但是长期看,不会对就业市场产生显著影响。”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说,国际上其他国家延迟退休的实际经验,也不支持这一结论,因为就业岗位不是一些人退出就业市场而产生的,主要还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

       何时推出需要审时度势

       今年9月,人社部回答网民关于延迟退休政策提问时表示,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适应人口老龄化和预期寿命延长的需求,认真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具体何时推出需要中央审时度势,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实施这项政策的节奏。”郑秉文说,“可以肯定的是,延迟退休不会一步到位,不太可能‘断崖式’进行改革,不会一年就推迟五岁退休。”

       彭浩然建议,退休年龄的调整一定要避免邻近的不同代际人群之间的差距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