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东阳新闻网 作者: 厉守龙
——古建筑群和教育
浙江省东阳市江北街道夏渠村位于江北街道狮山、象山山麓脚下,潺潺奔流的蟠溪畔,环境优美,人杰地灵。最值得该村村民骄傲的是两大块——古建筑群和教育。
夏渠村的古建筑闻名遐迩。一共有厅堂19座,其中“24间头”为3座,还有3座为“13间头”。总占地面积达26640平方米,建于雍正年间1735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堪可称为古建筑群。
该村的古建筑各具特色,风格有异,或宏敞肃穆,或高大巍峨,或小巧精致,活脱脱是一个民间老式建筑的“博物馆”。建筑内蕴也非常丰富。如村中央的3个一排溜的“24间头”,正中懋德堂和左、右两侧的遗经堂、世教堂,结构都是前厅后堂,而懋德堂的正中还异军突起地高高耸立着门楼,煞是耐看。每逢除夕夜,当这3个厅堂挂满了的花灯一齐儿地点亮,观灯人踏进厅堂,就像“游”进了灯的海洋,让人心花怒放,流连忘返。每个厅堂的内外地面和墙壁,都用坚实的碎石和青色条石铺就,那偌大的木头柱子,一个大人用两条胳臂还合围不过来呢。据传,所有的建筑用材都是祖先们用手提肩挑,人工扛抬的。像青石这种建材则是从40里外的义乌等地挑、抬回来的,个中艰辛可想而知。而所耗费的人工数已不能用数字来统计。对此,有关学校已写进了校本校材。
夏渠厅堂院落众多,规模超凡。除了用材上乘外,所有雕饰华丽、精致,融东阳木雕、石雕、砖雕艺术于一炉,尤以山水雕刻最为精湛,门、窗、梁、柱、檐的各种人、物造型美轮美奂,栩栩如生,浑厚拙朴,或细腻精致,玲珑剔透。精镂细刻着的内容丰富的艺术形象,通过空间形态,视觉效果而产生美感,可谓匠心独运,巧夺天工。足见老祖宗们的智慧和技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建筑群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厅堂与厅堂之间的通道都是用大小均匀的鹅卵石整整齐齐铺设的,下雨天在厅堂与厅堂之间来回穿梭走动多时,也不会湿鞋。而整个建筑群又巧妙地设有多条可供进水、出水的暗沟,所以排水一直通畅,即使大涝之年,厅堂里的任何地方都不会有溢出来的水。令前来观瞻的人,无不咄咄称赞。
再说说教育,“前世不修桐杭后周,前世修过仓前夏渠。”这是对夏渠村富裕程度形象、生动的夸赞。这句顺口溜在当地家喻户晓,但该村还是地地道道的教授村却鲜为人知。
日前,村两委对它的知识结构作了调查,得到的数字颇令人惊讶。全村仅347户,680余人口,但它却有教师55人,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有262人,其中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高级知识分子45名,留美博士研究生9名,不到6户就有一个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职称以上的高级知识分子,这在“教授之乡”的东阳市并未发现先例,在其他地方也恐怕罕见,堪称“教授之乡”的“教授村”。
本地有一则民谣:“象山奇,狮山秀,天鹅孵子蟠水流,占尽风水真宝地,培栽大木象狮(尚书)求”。据风水先生称,夏渠在天鹅孵子的翼蔽之下,北依象山,狮山,天地灵气,才有那么多的英才、俊贤。这当然是带有迷信色彩的神话。不过,自从东阳第一大宰相舒元舆在夏渠启蒙就读以后,这里的人们确实一向重视教育,一向把读书奉为上品却一点不假。尤其是在近100多年来,据《崇正校谱》载:清朝同治年间,在郑梯月先生的倡导下,杜氏后族竭力主张改三竺庵为书院。在给知县龚世潼的《请改禅院为书院》呈文中,力陈信佛之弊,崇学之利,认为:“我国树朴作人,首崇文教,与其闾里多一诱佛道场,空听秃僧之念咒,何如乡关得一讲经精舍,促供寒士哦哙”。作为东阳的四大书院之一——崇正书院创办以后,二、四、五各地都纷纷捐田献地,夏渠杜族更是“或解私囊以宏济,或割肥亩以乐输。”由于“群向协力”,加上三竺庵原“租田500余亩,民山100余亩”的产业,集腋而成裘,使书院办学财源常年不乏,给夏渠子弟创造了优越的求学环境和育才基地——一百多年来,从崇正书院到夏渠初中又到崇正小学,直至前几年因布局调整并至上卢中心小学,办学才戛然而止。但“师重教,兴学一方”已成为历代优良传统,源渊流长,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这才有了人才济济,俊彦之士不断地脱颖而出,更来夏渠村众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崇尚读书在该村更是蔚然成风。农户家里,家境殷实的不用说要力图谋求子女“读书成龙”,“读书成凤”,就是家境寒酸的也会想方设法变着法儿甚至砸锅卖铁也要让子女上学。书香缭绕,桃李芬芳,夏渠早就成了远近出名的“文化之村”。所以,当今它又被人们誉为“教授村”也就决不是偶然的了。
而正由于该村教育发达,读书人多,带来的该村村民特别知书达理,特别有教养、有修养。顺举一例:村里虽没有对古建筑保护的《村规民约》,但大家都已经把“保护古建筑”5个字写在了心里,落实在了行动上。所以,漫漫200多年来,这19座古建筑的人为损坏率几乎为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藉得这块古建筑的风水宝地和传统文化的滋润和熏陶,该村民风淳朴,村邻和谐,人也普遍健康、长寿。全村总人数为680余人,现有60岁以上老人为200余人,占总人数近三分之一。其中光9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2人。根据有关长寿村的计算公式,该村既是“文化村”、“教授村”,又是地地道道的“长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