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2月11日电 (特派记者 郑梦莹) 北京冬奥会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除了赛事精彩纷呈,随处可见的高科技应用也成为人们关注与点赞的焦点。AI、5G、AR、裸眼3D、云技术……北京冬奥会各个场景中融入一项项创新科技,为运动员、观众、工作人员等带来惊喜的体验。
“北京冬奥会是一届史无前例的冬奥会,科技、智慧、绿色、节俭,我们看到如此优秀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到奥运赛事中,对我来说,也是从未有过的良好体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评价。他希望“这些科技能够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冰立方”“冰丝带”“雪如意”……北京冬奥会比赛场馆尽显“科技冬奥”的魅力。11日,瑞典名将范德普尔打破速度滑冰男子10000米世界纪录。这项新的世界纪录正是在国家速滑馆的“冰丝带”上产生。这个馆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让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温差越小,冰面硬度越均匀、场地越平整,平滑度和滑感就相应提升。“丝滑”,正是不少外国选手完赛后对比赛体验的描述。
创新科技,也让绿色冬奥的愿景走进现实。在冬奥会各场馆之间,氢燃料汽车成为主要通勤工具。数据显示,本次北京冬奥会共运行超1000辆氢燃料汽车,并配备30多个加氢站,是全球最大的一次燃料电池汽车示范。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郑津洋院士团队、浙江巨化装备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合作研发推广的4台高压储氢设备,就“落户”在北京冬奥会庆园街加氢站和王泉营加氢站,肩负北京冬奥会绿色清洁保障任务。
同时,得益于数字技术,无法亲临赛事现场的观众也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魅力。本届冬奥会实现了史上第一次核心系统全面上“云”,不仅将奥运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等信息系统迁移至阿里云上,而且采用由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和阿里云共同打造的“奥运转播云”,以云计算支持全球转播。
10日,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在一场发布会上表示,“北京冬奥会已经成为迄今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旗下的数字平台上,北京冬奥会也成为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这得益于中国在5G技术使用方面世界领先。”
除了智慧场馆、赛事传播、交通出行……运动员们的生活起居同样有“黑科技”加持。在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一片下沉广场成为运动员和随队官员享受一站式生活服务和文化体验的场所。科技冬奥新技术也在此集中展现:数字时空舱采用沉浸式方式带众人领略古代奥林匹克、北京文化遗址的风采,桌面裸眼3D则对三大赛区竞赛场馆进行立体展示。
“桌面裸眼3D技术正是为了帮助运动员们更好地了解各个运动场馆的信息和魅力。”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旭说。记者了解到,该技术通过提供180度视角范围的连续视差,将奥运场馆以及赛事运动以三维的形式进行全方位展示,观众无需佩戴设备,也能体验到奥运场馆的精巧设计和赛事运动的紧张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