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精品正在东博会展出 可观可买,持续到12日

来源:发表时间:2015-11-09阅读次数:1227

来源: 东阳日报 作者: 包康轩 陈勇 李倩楠

    棕绷床、行灯、草鞋、钉秤、锡壶……这些老物件,你见过几个?东阳道情表演,你听过吗?

    昨天,木雕城国际会展中心的非遗展厅里,专设了七大非遗项目版块,分别是“出门侬”“农家作场”“药铺”“灯彩”“内家什活”“香花意食”以及“东阳道情表演舞台”,将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艺术、传统饮食、中医药等30项非遗“一网打尽”。

能不能买点非遗纪念品回家?当然可以,且手作的温度是机器所无法取代的。

带孩子去的,别忘了去找找捏面塑的艺人。

泥塑工匠的手赋予泥土新的“生命”

    “哇,人物的样子已经出来了。”“这个很厉害!”……昨天,在围观者各种惊讶和赞美声中,东阳传统民间泥塑工艺的非遗传承人张跃龙现场展示东阳传统民间泥塑的手法。

一个简单粗糙的木架,一堆毫不起眼的泥土,经张跃龙的手,不一会儿,一尊佛像泥塑已悄然成型。

他不时从一旁的泥堆上揪起一点,粘在雕塑上,一边做一边讲解,整个创作过程可谓是“信手拈来”。

“这一尊近1米高的佛像泥塑至少需要3天时间制作。”张跃龙一边招呼记者,一边继续“捣鼓”泥巴。他告诉记者,泥塑不仅考验工匠的手艺,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天赋。如果是做一件大的泥塑作品,制作周期需要几个月时间。

今年45岁的张跃龙,是东阳传统民间泥塑工艺的第5代传承人,也是我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事泥塑已经25年。

张跃龙介绍,做泥塑要先根据人物的动作形态做成木头架子,再把草绳绑在木头架子上,然后用泥巴混合稻草糊上去,形成粗坯。待粗坯干燥后,用过筛的细泥加入棉花混合,糊在粗坯上,捏出人物的五官、衣服、手指头等细节。

张跃龙告诉记者,他的双手、肘部等在泥塑的过程中都能够运用到,每个部位都有特别的用处。“塑型这道工序最能体现工匠的艺术功底,男女老少、喜怒哀乐,全靠手工捏出来。”

让泥塑这门传统手工艺得到传承和发扬,是张跃龙最大的愿望。

棕绷匠的手编织返璞归真的舒适

穿线、拉拽、梳理、编织……昨天,在非遗展厅,棕艺非遗传承人杜立孝正在做一张长2米、宽1.2米的棕绷床。

“在东阳,会做棕绷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杜立孝说,不过近年来,随着政府实施非遗保护之后,棕绷床的市场又逐渐回暖了。

曾经,席梦思床没流行前,江南地区姑娘们的嫁妆中,棕绷床必不可少。棕绷床干燥通风又富有弹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受欢迎。

杜立孝说,制作棕绷床纯粹是一门手工活,要先将小棕绳合成一大股,然后将其穿到床架子四周已经凿好的圆孔里,再用与织布类似的方法进行编织,会用上钩针、长锉、拉钩等简易工具,“这也是一门体力活,织布可以用织布机,而棕绷床上的棕绳全是人工拉上去的。”

杜立孝说,要将这一张棕绷床做好,需要的绳子重量就达8斤。尽管今年已是63岁,但杜立孝还是站着干活。他告诉记者,棕绷床制作技艺工序精细讲究,若有一个环节做得不到位,就会影响整张棕绷床的牢固度和美观性,“还有就是拉棕绳的力道要合适。太紧容易断,太松容易垮。”

如今,杜立孝开办的杜氏棕绷作坊,已是我市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享受着系列保护政策。“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村的棕艺渐渐没落的时候,我就尝试着突破、转型。”从工艺到棕绷床的外观,杜立孝都有改进,而且早在2008年就开设了网店。

尽管棕绷床销售紧俏,可杜立孝仍担心棕绷手艺的传承问题。“现在很少有年轻人学,最怕这手艺传到我们这一代就失传了。”不过,杜立孝感到欣慰的是,儿子正在接班。

创意人的手敲打出锡艺不一样的明天

昨天,非遗展厅内异常热闹,叮叮咚咚,一阵悦耳的敲击声从锡艺展位传来,“锡二代”卢法龙正在现场演示锡器制作的过程,精湛的手法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不一会儿,一个小圆壶已初具雏形。

    卢法龙抹了把汗,招呼起记者,“你来摸摸,这是有温度的金属。”接过小圆壶,它的表面虽然不像机器打造那般光洁平滑,但不规则的表面记录了它诞生的轨迹,透出匠人手心的温暖。

   卢法龙坦言,因为市场萎靡,自己也曾放弃锡艺,另寻门路,但几十年过去了,退休后的他还是拿起了铁锤,“这是我父亲留给我的,这门技艺得有人传承下去。”令卢法龙欣慰的是,儿子卢晓侃已然回归。

    卢晓侃,今年39岁,曾在广州工作生活多年,是从事文化策展的“创意人”,2013年起开始跟父亲一起重拾锡艺,“传承非遗,是一份乡土的情怀。这份情怀自幼时在锡艺作坊玩耍的时候,就已种在我心里,如今发了芽。”

    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擅长创意设计的他对传统锡艺有不同的想法,在他眼里,锡艺从制作工艺到营销模式上都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锡艺传承需要活化,重新赋予现代审美与意识。”

    在古建城的三分堂艺廊里,陈列了不少锡艺作品,有他和父亲的手工作品,也有他从全国各地搜罗的锡艺藏品。走进二楼的工作室,里面有一整套制作工具,大大小小的作品摆满了一桌,其中有传统的酒壶、茶壶和花瓶,也有现代气息颇重的洒水壶、小香炉、茶叶收纳盒……它们没有花哨繁琐的雕刻,却精致又实用,卢晓侃介绍说:“锡是一种惰性金属,物理性质稳定,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原材料区别于旧时的镴,非常健康和环保。”

   打开一个小圆壶,里面是卢晓侃平时在喝的茶叶,把锡艺融入日常生活是卢晓侃的“野心”,他回忆说,“以前寀卢是锡艺专业村,如今还在做的却只有三四家。锡艺从历史中走来,承载着东方智慧,也曾面临过被历史‘淘汰’的困境,如何把锡器做得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像玻璃制器一样走入寻常人家,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