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财政”撬动“大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财政收入增幅背后有看点

来源:发表时间:2015-12-01阅读次数:1255

□记者 黄祥 通讯员 程婧

      财政是庶政之母,邦国之本,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十二五”期间,我市稳步建立起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收入实现了跨越式新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从2010年的32.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70.01亿元,今年1至10月已达71.15亿元;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从2010年的19.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1.48亿元,今年1至10月已达42.65亿元。自2012年起,我市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增幅连续3年名列金华各县市第一。

速度背后有底气

      镜头:点开市财政局官方网站首页可以看到,全市财政总决算和各部门决算报告赫然在列。自去年以来,除部分涉密单位外,全市88家部门单位均通过市政府网站或部门门户网站等载体,向社会公开本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其中“三公”经费预决算属首次公开。

      解读:财政收支的公开透明,是公众的权利,更是政府的职责。“十二五”期间,我市通过推进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致力打造“透明预算”,同时开展“三公”经费专项整治行动,实行总额控制,加大“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培训费等一般性支出压减力度。2014年,“三公”经费年度预算总规模压缩30.4%,全部用于“五水共治”。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体,是衡量财政收入质量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收入的结构和质量,坚持依法依规组织收入,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不断提升收入的“含金量”。“十二五”期间,我市各税种增长趋势总体向好,为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了有力保证,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同时,通过认真落实“营改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2014年仅“营改增”一项便为影视企业减负3.93亿元。

速度背后有发展

      镜头:近日,王先生因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向市转贷办成功申请2500万元转贷专项资金,按照协议规定,应在5个工作日内还清。3天后,这笔资金如约归还财政专户。“现在社会上信用环境偏紧,这笔钱就如同雪中送炭解了我燃眉之急,对企业的正常运转帮助非常大。”王先生说。

      解读: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驱动。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为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转贷难题,降低融资成本,支持企业健康发展,我市自今年3月起,筹措财政性资金2亿元,成立企业转贷专项资金,帮助企业融资转贷,截至10月底已完成转贷470笔,帮助企业倒贷34.68亿元。为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我市自2013年9月起设立了“同筑梦想·共享阳光”担保基金,由市财政注资2000万元,东阳农商银行注资3000万元,为列入市政府“个转企”“小上规”“下升上”名单的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目前基金运行情况良好,截至10月底已提供对外担保299笔,累计担保金额5.79亿元。

      改革是发展的原动力。“十二五”期间,我市抓住财税体制改革机遇,在规范化和精细化上下功夫。建立市级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共梳理财政专项177项,涉及资金15.4亿元。通过对2012年及以前年度的一般公共预算结转资金等5项财政资金进行审核管理,盘活存量资金1.45亿元。2011年和2014年,分两次对镇乡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完善,全市43项各类财政补助性资金已全部纳入镇乡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并依托社保卡“一卡通”发放。

速度背后有民生

      镜头:老人们或围坐聊天,或品茶看书,或散步锻炼身体……这是马宅镇七秩塘村居家养老中心常见的一幕,这里也是我市首个“家院互融”养老模式的所在地。“家”即居家养老,“院”即院舍养老,将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让老人感受到更多家庭般的温暖,另一方面让居家养老的老人也能享受到养老院般的照料和服务。

      解读:为切实解决养老问题,市财政设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养老服务补贴、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等,并向农村倾斜。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15家,下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及运营补助4000余万元。

      “十二五”期间,我市牢固树立公共财政理念,合理分好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收入“蛋糕”,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实现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加大,民生支出总量从2010年的18.64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7.46亿元。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财政政策不断完善,各项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的公共服务防护体系得以构建。同时持续加大“三农”投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