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全文向社会公开发布,再次强调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持续为基层减负和赋能。
“我也是个老基层。我对基层工作非常牵挂。”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一直坚持和倡导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提出“执政重在基层、工作倾斜基层、关爱传给基层”。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关心基层干部,既要下达“过河”任务,又要提供“桥”和“船”,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此时,面对新形势下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政治任务,让我们重温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深入基层、关爱基层的故事,深入学习领会他的务实作风和为民情怀。
“广大基层干部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骨干力量”
仙居县白塔镇仙景村,村子美如其名。镇里的年轻干部引来露营、村咖等新业态,使这里变成旅游打卡地,今年以来已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
“项目能落地,也离不开老乡镇们做群众工作。在基层,老中青配合,才能推进工作、服务好群众。”90后副镇长周彦姿直言,镇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大家都不忘当年习书记来这调研时的叮嘱。
2006年8月28日,习近平来到仙居县白塔镇。当时,浙江正在大力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仙居等地因“老乡镇”该不该让位给年轻人等问题讨论频频。
“同志们好!”习近平微笑着向基层干部打招呼。“咱们坐近些,别拘束,敞开谈。”时任仙居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陈红雷回忆,不大的会议室内,里一圈外一圈,坐满了白塔镇和附近乡镇、街道的干部。
大家都没想到省委书记这么随和,原本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不少,纷纷打开话匣子:有人为“老乡镇”鸣不平,基层工作这么辛苦,他们几十年坚守一线,总不能说换就换吧;有人认为,以后要搞信息化,年轻人知识结构更匹配;还有人提议,新老搭配要讲科学比例,队伍结构能更优化……
习近平边听边记,不时解答疑问。他强调“要注意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层次”,指出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和抗台防洪等突发性自然灾害问题,特别需要“老乡镇”,如果把一茬人都换走了,下回台风来了,还得重新“付学费”。
“当时,大家都没想到习书记对我们基层这么了解,帮我们分析问题,替我们想办法,把大家心里的疙瘩都解开了。”时任仙居县横溪镇镇长段志勇虽坐在会议室后排,但这一幕令他记忆犹新。
基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习近平在“之江新语”《执政重在基层》一文中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包括基层干部在内的各级干部的能力。多年来,浙江一直坚持老中青相结合的干部结构,注重加强对包括基层干部在内的干部能力素质的培养。
2006年,浙江省委还作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部署,提出“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当年就选拔近2000名大学生奔赴基层。新鲜血液的注入,为基层带来新视野、新活力。
2007年3月,浙江面向优秀村干部招录145名公务员。仙居县埠头镇三溪村原村委会主任柯飞跃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如今已是乡镇人大主席的他,又回到村里兼任村党总支书记。“身份变了,为乡亲们服务的初心没变。”他带领村民整合资源、建起村产业园,引进旅游、鞋业、冷链等产业,推动村里的产业从“低小散”走向“集约化”。
多年来,浙江不断健全基层干部培养选拔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注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配强实绩突出、想干会干的基层干部队伍,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东海之上,大陈岛地处偏远。1956年到1960年,先后5批共467名青年登上解放不久的大陈岛,开启一段垦荒传奇,诞生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
在党委、政府关怀和垦荒精神代代相传下,小岛渐渐改变。但20年前,和浙江很多村庄一样,这里6个行政村没有正式办公场所。“我们有个顺口溜,‘公章别在裤腰头,开会开在家里头’。”时任大陈镇党委书记孙尚权说起往事,不胜唏嘘。
2006年8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乘船近两个小时,冒着酷暑登岛,关切地了解基层干部的工作条件、生活保障等情况。
孙尚权至今清晰记得,当时路是土路,办公楼正在翻修,脚手架还没拆。“习书记提出要去看一看。他站在脚手架前,细致询问办公室条件怎么样,几个人一间、够不够用。”了解到干部宿舍条件仍然很艰苦,习近平特意叮嘱在场的当地干部:“要加快宿舍改造。”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在省里的关心和推动下,大陈岛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大家终于有了像样的办公室。”孙尚权说,“村民办事再也不用满村找干部了。”大家反映的海岛出行、办公楼改造等老难题,也都得到上级的回应和解决。很快,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档案室陆续建成,党员活动有了固定阵地,干部住宿条件也改善了。
如今,镇政府旁,干部宿舍温馨朴素。考虑到岛上潮湿,还统一安装了新风系统。“在岛上搬了三次‘家’,一次比一次敞亮,一次比一次安心。”大陈岛镇干部叶洪明翻阅着老日记本感慨,20年前刚从部队转业上岛时,办公和生活都是在简陋的瓦片屋,被杂草环绕,蛇虫爬上床是常事,“如今,大家把心安在了这片海岛上,用心用情建设大陈,不少人在这成家扎根。”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对基层冷暖十分牵挂,在“之江新语”《工作倾斜基层》一文中,强调要“尽可能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向基层作适当倾斜,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在他的关心下,2005年6月,浙江省委出台专门意见,提出力争在2006年年底前使全省所有没有办公场所的村级组织基本上都有约1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不到一年时间,各级各部门先后投入资金14.3亿元,新建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8000多个,基层干事创业有了坚实的“家”。
实实在在的资源下沉、政策支持,让基层发生着真真切切的改变。至今,浙江省持续开展了5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提升行动,已建设2.5万多个村社党群服务中心。
“帮助基层干部分担责任、共渡难关”
“这里就像我们的‘充电站’,压力一大就想来待一会。”在瑞安市干部心理健康促进中心的放松室内,一位街道干部刚做完心理放松训练。他卸下监测传感器,神情舒缓。
打造干部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只是瑞安这些年来持续关爱基层干部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瑞安挤出150余名编制优先保障重点乡镇(街道)运行,探索特大镇“强镇扩权”改革,进一步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状态。
关爱基层的理念在此生根发芽,正源自一次基层干部座谈会。
时间回到2004年12月26日,细雨蒙蒙,习近平参加完温福铁路(浙江段)开工仪式后,专程来到瑞安潘岱街道党工委书记陈连丰家中,详细询问基层工作的难处、任务落实情况等。
时近中午,习近平与基层干部座谈。“习书记一坐下来就说自己也是个老基层,想听听我们工作中面临的困难。”时任莘塍镇党委书记邵万娒回想起来,依然感到温暖,“这句‘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和我们的距离。”
座谈会上,邵万娒第一个汇报,心直口快的他一股脑儿说出了基层干部的“三难一苦”:工作难做、问题难解、人头难管、生活艰苦。
随后,10余名参加座谈的基层干部掏心窝子。“‘一根针穿万条线’,权力小而责任重,事务多且压力大”“老百姓诉求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们乡镇干部的能力也要提高”……
邵万娒向记者回忆,听了大家说的“不容易”,习书记带着感情强调了三点:执政重在基层、工作倾斜基层、关爱传给基层。
“关心基层干部,最关键的不是给基层多少钱、多少人,最关键的是支持基层干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帮助基层干部分担责任、共渡难关……”当邵万娒在“之江新语”《更多地关爱基层》中看到这些话时,感觉特别亲切。
从基层开始工作,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深知基层工作的重要和难处。
2005年6月,在习近平推动下,浙江省委出台了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相关意见,明确提出努力为基层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大力精减会议文件,切实改进会风文风,实实在在为基层干部减负,让他们集中精力为群众办实事等。
拿到文件,邵万娒连读了3遍,越看心里越暖:“这不仅是对我们基层干部真真切切的关心,更是实实在在的减负撑腰。”
多年来,浙江持之以恒坚持“三个基层”要求,始终把关爱激励基层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推动好干部从基层来、到基层去。20年来,共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46万多名、科技特派员2.4万多名,一大批干部人才“上山下乡”,扎根乡村服务群众。近3年,浙江开展山区海岛县公务员专项招录,累计招录1485人,持续注入新鲜血液。
深情牵挂,一以贯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工作,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倾听基层干部群众呼声,把关心关爱源源不断传递到基层,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服务群众上,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