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赶海,蓝色动能更澎湃 ——省海洋经济厅负责人解读《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海洋”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

作者:lhl来源:发表时间:2025-09-17阅读次数:70

近日,省海洋强省办印发《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海洋”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围绕我省海洋产业发展所需,推动在海洋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海洋专用大模型应用、海洋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等方面领先全国。

因广阔空间、复杂环境和较高成本,海洋数据及应用有较多空白,渔业、航运、海洋工程及产业难以转型升级。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海洋高质量发展?怎样集聚浙江产学研用等优势资源?近期,记者专访省海洋经济发展厅负责人进行解读。

记者:什么是“人工智能+海洋”?为何在此时针对该领域做出行动规划?

答:“人工智能+海洋”就是利用AI技术,如深度学习、大模型等来处理和分析海洋大数据,从而实现对海洋更智能的探测、预测、保护和利用。发展该领域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抢占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近期,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是继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之后,国家层面对AI战略的全面升级。很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都认为,这将是未来十年最大的历史机遇。“智能”将是这个时代的“入场券”。

浙江作为海洋强省、数字强省、人工智能先行省,有基础和优势示范先行,此次《方案》是全国首个专门针对“人工智能+海洋”领域的规划,我们将对标国家战略部署,助力浙江在全国率先建成“人工智能+海洋”创新发展高地。

记者:浙江在“人工智能+海洋”领域有哪些优势与不足?此次《方案》中有哪些行动部署?

答:浙江拥有全国各省份最长的海岸线、最多的海岛和全球吞吐量领先的宁波舟山港,提供了智能港口物流、海洋渔业、近海环境监测等丰富应用场景;在数字、算力、AI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但同时,海洋数据的采集成本高、难度大,通常分散在不同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手中,存在“数据孤岛”现象,缺乏高质量、标准化的开源数据集来有效训练和优化AI模型,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产学研用链条有待打通,这也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们力争通过3年左右探索实践,打造形成一批“人工智能+海洋”标志性应用场景,形成一批人工智能赋能发展、融合创新的新范式。

《方案》聚焦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大黄鱼种质创新与智能养殖、智慧港口建设、海洋新兴产业培育等领域,提出实施4大行动和17项重点任务,包括“人工智能+渔船安全治理”提升行动、“人工智能+大黄鱼养殖”提质行动、“人工智能+港口环境”升级行动、“人工智能+海洋新兴产业”赋能行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治理效能。

这些行动以小切口带动大场景,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真痛点。比如,“人工智能+大黄鱼养殖”提质行动,重点聚焦种质退化、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不足、病害防控技术滞后、高品质大黄鱼覆盖面不广等短板,重点开展大黄鱼智能育种、深远海智能养殖、养殖全周期病害智防、产品品质智能质控等4项任务,推动大黄鱼产业向智慧化、标准化、品牌化提质升级。

记者:如何确保“人工智能+海洋”解决实际问题、构建产业生态?

答:发展“人工智能+海洋”,数据是基础、模型是核心、场景是支撑、应用是目的,四者必须形成生态体系。

一要让数据“动起来”“通起来”。高质量数据已成为人工智能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教科书”。没有高质量数据,再先进的模型也无用武之地。我们要以全国海洋领域唯一试点的海洋资源环境行业可信数据空间为核心,抢占数据高地,既要打破数据壁垒,让数据流动起来,也要明确规则机制,让数据安全可信。同时,要积极参与国家相关数据集标准制定,抢占规则制高点。

二要让模型“专起来”“用起来”。海洋环境复杂多变,随着探测设备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多模态数据要素越来越丰富,然而通用大模型解决不了海洋领域的特殊问题,必须打造海洋领域专属的“智能大脑”。之江实验室GeoGPT、浙大OceanGPT等垂类大模型要加速向海洋领域专业化适配,针对大黄鱼养殖、海上风电运维等细分场景,做好多模态数据解析和运用,让模型能落地、真管用。

三要让场景“跑起来”、成效“显出来”。人工智能好不好,最终要看应用成效,要让技术真正融入产业全链条,避免形式主义。同时要建立应用生态体系,通过“数据喂养模型、模型优化应用、应用产生新数据”,形成逻辑闭环,让“人工智能+海洋”从政府推动转向市场主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记者:接下来,浙江“人工智能+海洋”将如何落实行动任务?如何集聚创新资源?

答:“人工智能+海洋”不能“撒胡椒面”式推进,必须先找突破口,再扩覆盖面,针对《方案》提出的四大行动,集中省内产学研用资源打“攻坚战”。

比如,沿海渔船多的县(市、区),试点探索人工智能+渔船安全治理;舟山、台州、温州大黄鱼养殖规模大,率先探索“人工智能+养殖”;省能源集团、省海港集团、二轻集团等企业可以精准对接场景应用需求,大力推进在海上风电、海洋港口、智能船舶等领域的人工智能探索;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海洋二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江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人工智能+海洋”领域进行大力探索。

同时,《方案》还提出统筹“两重”“两新”政策、海洋强省重大项目、省海洋产业科技项目等资源,通过组织开展AI业务培训交流、遴选打造示范应用场景、举办“人工智能+海洋”相关活动等,对行动任务予以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