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青年科学家共话人类面临的难题与挑战— 青科会上的“青年力”

作者:lhl来源:发表时间:2025-10-27阅读次数:78

脑机智能将为人类带来怎样的福祉?全球能源危机下,如何利用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10月24日至26日,在温州举办的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下称“青科会”)上,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科学家、企业家、创投者代表等在介绍各自研究进展时,思维碰撞越来越热烈。

让他们聚集于此的,不仅是一年一度的科学盛会,更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与挑战。青科会现场,记者感受到了强劲的“青年力”。

“年轻给了我们更多容错空间”

本次峰会全体大会上,举行了2025年“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奖”颁奖典礼。4位青年科学家分别获得100万元人民币的单项奖金。

其中,半导体材料公司Porotech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刘颖俊,凭借在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突破获奖;意大利都灵大学教授玛丽安杰拉·鲁索的研究聚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为结直肠癌等疾病研究提供关键支撑;瑞士苏黎世应用科技大学教授沃尔夫冈·特雷斯在有机与钙钛矿光伏领域的成果,为清洁能源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王辉出生于1991年,深耕光子量子计算,参与研发光子量子原型机“九章”,是本次大奖最年轻的获奖者。

“年轻给了我们更多容错空间,敢闯高风险、高潜力的研究领域,突破长期未决的难题,但‘敢闯’必须靠长期坚持支撑。”首次参加青科会的王辉表示。

玛丽安杰拉·鲁索在台下与青年科学家分享时强调“打破常规”的价值。“做研究要突破思维定式,敢于挑战习以为常的认知,甚至质疑自己的思考方式。从不同角度看科学问题,才能更接近新发现。”她说。

获奖欣喜之余,沃尔夫冈·特雷斯对青科会的平台价值给予高度认可。他认为,中国既有良好的科研氛围,也有一批优秀的年轻学者。年轻人接受和应用科学的速度更快,在社会各界重视下,会有更多人助力可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奖”已评选3届,共产生11位获奖者。他们的研究既包含气候变化跨学科研究等基础科学课题,也涉及新型纳米材料合成、氢燃料电池和电解水制氢等贴近实际需求的方向。

“这同样表明,随着学科细分与研究深化,跨学科、跨地域合作成为青年科学家普遍认可的趋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与中国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需求,青年科学家正提升协调资源、开展合作研究的能力。”峰会相关负责人说。

好奇心是科学探索的最强驱动力

“拥抱变革:青年科学家共塑未来”成为会场上响亮的议题。参会科学家的分享,让人们看到了科学在各个领域即将催生的变革,看到了一个不再遥远的未来。

本届青科会还举办了11场平行论坛,主要聚焦未来前沿科技发展关键领域、青年科学家成长和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三大板块。

26日举办的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大健康论坛,聚焦生物医药领域的跨界融合与国际合作。论坛期间,“细胞与细胞因子药物国际联盟”正式启动筹建,“中泰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宣布成立。专家们围绕前沿技术共享、创新资源整合及国际标准制定展开深入交流,共谋重大疾病治疗突破性解决方案。

泰国玛希隆大学教授威奇·诺松嫩表示,此次论坛为全球科研机构、高校、医院及企业代表提供了高效对话平台,“期待未来构建更多跨国科研合作机制,助力青年科学家融入国际创新网络”。

好奇心永远是科学探索的最强驱动力。会场内,青年群体热情提问。当资深科学家强调“信任、激励年轻人”时,年轻人更关注“如何参与向往的研究项目”。

来自新加坡的温州肯恩大学大三学生黄祈恩,以双语志愿者身份参会。她的专业是环境科学,“这次体验让我真切感受到国际学术氛围,也学习到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学者”。

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的青年黄臻已经加入位于温州的中国基因药谷,专注生长因子科学研究。他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在一起交流的都是各行业的同龄精英,这种思想的碰撞可以带来潜在的合作机会,为我们的技术创新带来新的灵感。”

科学对人类问题的解答从未停止。正如欧洲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唐纳德·布鲁斯·丁威尔在全体大会致辞时所说:“年轻的同仁们,你们拥有无限的潜力,掌握着一代人难以想象的科研工具和知识体系。但这份潜力需要沃土滋养,从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到独当一面的科学领军者,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现有的科学界及科研机构有责任营造这样一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