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特科院:“双链”融合 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作者:lhl来源:发表时间:2025-11-03阅读次数:73

近日,由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特科院”)牵头筹建的“特种设备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省应急厅重点实验室,这是该院今年获批建设的第3个创新载体。

在浙江奋力推进“两个先行”、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关键时期,省特科院以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核心路径,推动科技资源高效配置、产业能级持续跃升,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特检动能。

■ 蒋立 陈心意

改革破局

激活创新内生动力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省特科院作为我省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以机制创新打破制度壁垒,构建起“平台+人才+制度”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实现从传统检验机构向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的华丽转身。

以“新型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省特科院实施科技强院首位战略。从2013年至今,累计科技投入超4.7亿元,近三年的年均科技投入超6500万元。通过构建党委领导下的行政负责制,出台《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等纲领文件,明确科技创新路径。同步推行项目揭榜挂帅、“师傅带徒弟”等机制,修订完善12项科技制度,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在创新体系建设上,省特科院打造了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发展部等高能级平台,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院级科协,构建覆盖创新全链条的支撑网络。人才机制方面,实施薪酬激励、市场化引才、“评聘分离”三大机制,推动科技人员从“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

目前,省特科院已建成17大创新团队、3大“国家中心”、20大创新载体,获全国特检行业最高甲类A1资质。对比转型前,院净资产增长7.1倍,超8.6亿元;装备资产原值增长7.6倍,达4.26亿元;承担科研项目增长6.3倍、制订标准增长17.8倍、获得专利增长23.1倍,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特检“加速度”。

平台下沉

赋能山区产业共富

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目标,省特科院推动国家级科创资源精准下沉,以“实验室经济”模式破解山区县产业发展瓶颈,打造科技赋能县域经济的示范样本。

在松阳县,不锈钢管产业作为全县首个百亿级主导产业,曾因检测成本高、周期长、创新能力弱而陷入困境。2019年,省特科院创新推出“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的“五维协同”模式,共建国家特种金属结构材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松阳实验室。

这一创新举措成效显著:企业送检周期从15天压缩至2天,检测成本降低75%以上。在此基础上,还推出“产品质量官”模式,派驻专家提供精准服务,协助多家企业建成省级企业研究院和CNAS实验室体系。

通过组建产业科创联盟,省特科院助力企业突破关键技术难题。浙江宝丰特材成功研发全国首款不锈钢无缝超长盘管,打破国外垄断;主导制定的《无缝不锈钢管生产企业节能规范》成为全国首个县级节能指导规范。同时,省特科院紧跟国际产业技术变革,不断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指导和支持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六年来,松阳不锈钢产业产值从62亿元增至109亿元,规上企业从46家增至60家,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8%以上,成为山区县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也是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科技攻坚

筑牢特种设备安全

绿色石化是浙江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安全保障与效率提升始终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难题。省特科院紧扣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战略,以自主创新筑牢特种设备安全屏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在服务重大战略中展现特检担当。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是全球最大的炼油单体项目,为了保障基地建设需求,省特科院组建党员突击队年均驻岛超200天,助力基地一期4年完成原需10年的建设任务。其间,自研的新型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为企业节约检测成本1000多万元,产生间接效益超1.5亿元。

在镇海炼化,省特科院成功解决进口EO反应器内部泄漏难题,并排除另一重大安全风险;针对衢州巨化氟化工基地特殊需求,该院研发的高温超声导波换能器与电磁超声检测机器人,实现单次覆盖150米以上在线检测,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省特科院开发“特种设备智慧服务系统”、加热炉数字化管理系统等创新平台,将设备建模时间从7天缩短至2分钟,有效提升安全管理效能。通过持续深化院地合作,岱山基地大型石化装置检验检测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即将建成启用,将为长三角地区大型石化集群提供一站式技术服务。

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省特科院将持续深化“两链”融合,奋力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勇立潮头,在浙江构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征程中贡献更多特检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