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联合国旅游组织公布了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湖州市南浔区荻港村入选。现在,这个名声在外的小村,每天的游客人数比入选前翻了一番多。凌晨4时,荻港村老街的“南苕余庆糕点店”已飘出糯米香,店主吴松海和妻子忙着蒸米、揉粉、压模,案板上新出笼的定胜糕叠成小山。“村庄美了,游客多了,日子更有奔头!”吴松海的笑意里藏着生态红利带来的踏实,小店的日销量从100斤增至300斤,周末营业额超3000元。
荡漾着“倚港结村落,荻苇满溪生”诗意的荻港村,是浙江获评的第四个“最佳旅游乡村”。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审专家评价,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乡村受益”的闭环模式,为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范本。如今,小村更在谋划着带动更多乡村一起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我们的范本,就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和孚镇党委副书记、荻港村党委书记莫海平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并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登上世界舞台的荻港村,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
荻港村的美丽景致,来自于2500年人文历史的积淀与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过去,村里曾油脂作坊林立,河水一度浑浊不堪。这些年,通过环境整治和乡村建设,全村有六成家庭投身荻港村的文旅产业。
徐敏利早年经营油脂作坊,后来创办了荻港渔庄,现在已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周边600多位村民就业。近5年,村里还办起了研学项目,将“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的千年生态智慧转化为“桑枝做笔”“古法捕鱼”等40多门研学课程,全村200多户家庭变身为“研学人家”教室,截至目前共接待国内外研学团队800多个,约10万人次,荻港村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的学校夏令营地。
在这座拥有2060亩鱼塘、1240亩桑树的村子里,文化遗产就是村民们的共富资本:返乡青年章鸿丽创办“小溪居”民宿,让游客“推窗见运河,进门品鱼桑”;83岁的潘平福坚守百年茶馆,一元钱一杯茶,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驿站”;从深圳来的植物染手艺人唐靓,利用桑叶、菱角壳开发文创产品……村里还研发了桑叶茶、桑葚汁等十几种特色“鱼桑小吃”,开发了“春节踩街”“桑果节”“鱼文化节”等特色文旅活动,这个传统村落走上了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今年前三季度,荻港村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4亿元。
当前,“大荻港片区”组团发展正在推进,荻港村联合周边其他6个村成立强村公司,打造“桑基鱼塘+古村研学+生态农业”的乡村振兴共同体,力争实现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过去5年,荻港村民‘顾家、养家两不误’,目前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5万元。今后,我们将带动周边更多村庄共享美丽乡村红利。”莫海平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乡村全面振兴擘画了新蓝图。学习了‘十五五’规划建议,我深刻体会到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一以贯之深化‘千万工程’,朝着‘村美、人和、业兴、民富’的目标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