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文化礼堂建设走在前列 全省现场会在东召开

来源:发表时间:2016-04-14阅读次数:691

来源: 东阳日报 作者: 黄永强

    12日至13日,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现场会在东召开,交流总结三年来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成效经验,客观分析当前面临的基本形势,研究部署“十三五”时期的基本任务。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省长郑继伟主持会议,金华市委书记赵光君在会上致辞。省政府副秘书长李云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明辉、唐中祥,金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杏仁,金华市副市长林丹军,市委书记黄敏,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建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楼守威等参加会议。

    赵光君在会上致辞时说,金华市坚持因村制宜建礼堂,加强资源整合,注重将农村闲置的旧祠堂、旧会堂、旧学堂加以改建;坚持创新内容强服务,建立文化服务供给菜单,提供非遗展演等近千项服务;坚持价值引领扬正气,设立家风家训馆(廊),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动态管理建机制,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列入每年度十大民生实事,作为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管理、运行实行星级动态管理和定期考核,促进规范化运行和高效率使用。三年来,金华始终强调“内容为先、资源整合、分类推进、彰显特色”,“建、管、用、育”一体化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金华特点的运作模式。一手抓已建成文化礼堂的管理使用,一手抓新建文化礼堂的进度和质量,截至目前,金华市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644家,总量居全省第2位。

    黄敏在会上作典型发言,介绍我市经验和做法。黄敏说,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现场会在东阳召开,既是对我市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下一步工作的鞭策和鼓励。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文化地标、精神家园”定位,统筹现有资源“改造”,拔高标准“新建”,融入地方文化元素,注重风格“特色化”。确保“有钱办事”,确保“有人做事”,确保“有章可循”,注重管理“制度化”。开设道德讲堂,传播正能量;办好礼仪活动,弘扬孝文化;在家训长廊领悟家规家训,带动好乡风,注重活动“常态化”。整合资源、拓展功能,不断提升文化礼堂的使用率和农民群众的参与率,注重服务“品质化”。

    黄敏说,经过实践探索,我市文化礼堂逐步实现了建管用一体化,成为广大百姓文化生活的大舞台,党委政府主流声音的大讲台,引领农村新风尚的大平台,成为一个村的活动中心。在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我市也明确提出,不能就党建而党建,只有把孝文化弘扬好,把家规家训传承好,把村容村貌打造好,把村务公开制度执行好,才是真正做好了党建工作,而平台就是农村文化礼堂。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做好“传统+”“互联网+”“最美+”“家训+”四大内容的融合,全力打造百姓“身有所栖、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园。

    葛慧君在发言时充分肯定我市的经验和做法。她说,东阳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中,资源整合得好,善于把村内闲置的宗族祠堂、大会堂、古书院等,改建成文化礼堂;新建的文化礼堂,标准很高;文化挖掘得深,东阳很有文化特色和底蕴,在文化礼堂建设中,东阳注重挖掘传统文化故事,融入地方文化元素,无论是展陈设计,还是活动内容,都体现了地方特色,有品位,体现了“一村一品”“一堂一品”;运行管理有办法、有章法,成立了理事会、促进会,开展“十比十看”、星级管理、文化漂流等做法,运行管理比较规范。

    葛慧君说,“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省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省要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0000家,覆盖80%的农村人口。经过三年来的探索实践,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模式基本定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都已经明确。总体上讲,就是要围绕实现更高水平的文化小康、建好高水平有质量的“文化综合体”这个目标,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可持续发展、常态化发展上来,推动标准化的“建”、规范化的“管”、常态化的“用”、内涵化的“育”,打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组合拳。

    12日下午,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江北街道甘东小区文化礼堂、虎鹿镇蔡宅村文化礼堂、城东街道单良村文化礼堂。会上,杭州等7地(部门)作了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