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涌起“浙江潮”

来源:发表时间:2016-05-24阅读次数:783

浙江日报

链、价值链,抢占市场发展制高点。
“当前‘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以手机为例,在国内市场,苹果和三星已成为彼此最大的竞争对手,跨国公司间的国际竞争赫然在中国本土上演。”董旭升告诉记者,跨国公司已切切实实来到我们身边,国内企业窝在避风港里这招早已行不通了,应该加快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在融合和交锋中提升核心竞争力。

逐潮:出海显神通

让我们来看看有勇气“蛇吞象”的均胜电子决心海外并购时面临的境况。

“中国企业生产的是DVD、音响等车载娱乐系统和倒车雷达等低端电子产品,而动力系统、车身控制系统、ECU系统等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全球500强手里,基本都是国外厂商在生产。”宁波均胜集团董事长王剑峰告诉记者,一直以来,中国主要的汽车配件供应商,在产品系上大同小异,没有实质性差异,众多企业在低附加值的产品上激烈竞争。

“我希望能够突破技术天花板,往汽车电子的发展方向走,这是唯一一个中国企业尚无法立足的领域。从2009年起,我们开始在全世界寻找目标,刚好德国也遭遇危机影响,当时我们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能买一家德国企业,突破技术壁垒,将非常有利于公司发展。最终我们实现了这个愿望,收购了德国普瑞。”

2011年并购完成以来,均胜电子持续保持20%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远超同行业平均增长率,建立起德国、中国产品研发中心,实现产品全球同步化设计。尝到并购的甜头后,今年2月,均胜电子又以11亿美元先后收购了美国和德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巨头,全面涉足车载娱乐系统、导航系统、车联网以及信息处理领域。

在离均胜不远的绍兴上虞,成功并购奥地利ATB电机集团后,卧龙控股集团董事长陈建成也感慨地表示:“这次成功并购使得卧龙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提高至少十年以上,站上了与欧洲制造业同步发展的产业平台。”借助海外的技术和人才的“魔术手”,浙江传统企业得以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在技术研发之外,获取全球级的品牌也是企业通过并购补短板的“妙招”。“过去,我们在伊朗、尼日利亚、土耳其等国推广自主品牌,然而却总因这类国家汇率不稳等原因受阻,自主品牌销售比重一直卡在10%左右。去年,我们以1800万瑞士法郎收购瑞士SIGGSwitzerlandAG的100%股权,把一个历经百年的瑞士制造业品牌收入囊中,正尝试利用这家企业的品牌和技术,走出一条新路。”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欧阳波告诉记者。

“除了技术和品牌导向,浙江企业出海还有三类诉求。”张曙明告诉记者,2015年,浙江海外并购项目中有40个集中在批发行业,跨国并购是我省获取国际市场成熟营销网络的重要手段。同时,跨国并购还为我省转型升级获取了境外资源。今年前4月,浙江最大的海外并购项目便是杭州锦江集团有限公司以13.35亿美元收购印尼铝矾土资源企业,成立的锦江铝业(印尼)有限公司。近年来,我省企业利用境外资源价格低迷的有利条件,积极通过跨国并购获取了能源矿产、农林渔牧等稀缺资源。

“还有同业领先导向,卧龙收购ATB,龙盛收购德司达,都是在本行业里做大做强,甚至成为行业领头羊的需求。”张曙明说。正如陈建成所言,正是2011年成功收购ATB,使他们看到,通过并购全球行业内的优势企业,不断延长和补强产品线,迅速扩大市场规模,整合市场客户结构,在形成特色优势、协同优势的基础上,增强规模实力,从而在不长的时间内,他们是可以实现全球电机行业NO.1这一战略宏图的。

“其实,无论是技术、品牌、市场,还是资源,这些都只是企业眼前的诉求,而当他们迈出跨国并购的脚步后会发现,这将会改变传统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从而在团队融合、股权结构、管理架构等层面自然而然地走向现代企业,甚至真正的跨国大企业。”张曙明说。

数据也显示,我省民营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国际龙头企业,跨国经营程度有了大幅度提升,本土民营跨国企业雏形初现。据省商务厅调研统计,我省26家主要民营跨国经营平均跨国指数为33.57%,明显高于全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的13.60%;其中吉利控股集团的跨国指数达63.67%,在全国100大跨国公司中居第一;卧龙集团、华友钴业在全国100大跨国公司中其跨国指数也能排进前十。

“产品走出去是最初级阶段,随着人员走出去、资本走出去、企业走出去,直到我们不再用走出去这个词来区隔边界,到那时传统企业才能真正变身成为现代跨国公司。”欧阳波说。(本报记者 陈佳莹 通讯员 彭新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