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产业升级的中国范式

来源:发表时间:2016-06-22阅读次数:796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近日,由清华大学全球产业4.5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主办的“清华产业创新讲坛”正式开启。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子联合”)董事长王水福受邀围绕“探路产业升级的中国范式”这一主题,结合西子联合从农机制造向航空零部件生产的跨越之路,分享了我国民族企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真知灼见。

清华大学副秘书长、产研院常务副院长金勤献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清华大学作为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创新发展上责无旁贷。产研院成立以来,一直通过多种形式对业界领先企业的创新活动和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产研院创立的“清华产业创新讲坛”,邀请在产业创新中有卓越实践和关键影响力的企业家,和来自校内外政产学研各界同仁一起交流讨论,以期汇聚产业创新经验、启迪产业创新智慧、熔炼产业创新模式、引领产业创新未来。

清华大学副教务长郑力认为,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学则是原始创新的发源地。清华大学一直坚持创新,把大学建设放到国家发展大舞台上,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服务于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清华大学大力推进创意创新创业,打造三创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他希望,通过产研院,将清华的创新资源与业界经验实现互通,搭建跨界融合的平台,为我国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王水福介绍了自己自1976年从事农机制造,到如今着力航空零部件生产的40年制造之路。“一路走来,美国的精益管理、日本的现场管理和中国的营销管理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对西子联合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作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确实需要来探讨产业升级的问题了。”

王水福谈到2004年他带队在日、韩考察时发现,“没有一个重工企业跟航空航天没有关系”,于是确定了西子联合未来“天上飞,地下钻”的发展方向。同时,多年的发展经验让王水福看到了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西子联合坚持靠自己培养技工。在人才选拔和管理方面,西子联合现有的技术学院会通过三年的培训,挑选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留下来,以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对于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级助理、中民国际首席执行官廖锋认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一个优秀的企业更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通过长时间磨练才能锻造出来。但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和资本投资都太过于追求美丽的故事,造成了实践中的很多问题。我们更需要去掉浮躁,夯实基础,中国制造业才能真正实现腾飞。

针对中国制造的海外延伸,廖锋认为,在国际市场上掌握更好的技术、环境资源的同时,企业要更加注重国内发展动向,找到自己的优势,看清企业腾飞的着力点到底在于全球力量还是本地资源。
王水福则强调,中国要强大一定要制造业强大。“我认为传统制造业落后的不是创新,而是基础、基础、再基础。”

在深耕基础的同时,面对3D打印这一新技术,王水福认为,今后的制造业,3D打印一定会取代基建,从减量制造转变为增量制造。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3D打印的重点不在于“打印”,而在于材料的突破。参与生产C919大飞机让王水福认识到我国在材料方面对进口的过于依赖。他希望产研院能够在传统制造业与新技术的结合方面多投入研究,期待早日看到“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

赛迪顾问总裁孙会峰表示,在新的产业网络中构建新的竞争力来帮助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值得深入思考和不断实践的。

产研院副院长朱恒源表示,在产业创新升级的大背景下,产研院希望将自己打造成产业理念、思想汇聚的表达者,并以清华为轴心延伸,建立多个有影响力的社群和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改革。“清华产业创新讲坛”也将紧承建立理念,把业界更好、更多的声音带到校园,更好地推动政产学研的融合。

此外,赛迪顾问发布了《2016中国智能制造十大变革趋势》的报告。

孙会峰表示,近几年,国内外制造业环境的多种变化导致实体产业正在面临各种困境。备受瞩目的德、美、中三大经济体,针对制造业的升级有各自不同的战略规划。中国制造业必须正视“大而不强”的现实,因此在发展路径的计划上,选择了首先提高工业基础,进而大规模升级的发展方式。国家经济发展正在经历转型,未来制造业的竞争,将更加倾向于技术、人才、资本、商业模式等要素的创新发展。因此,这份报告的研究侧重于整个产业的转型、创新模式,针对产业组织模式、市场需求的创造、中国市场的全球价值、新业态的培养等十个方面,作出了趋势性判断。(本报记者 徐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