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殡葬改革 树立生态文明新风尚
来源:发表时间:2016-10-27阅读次数:972
|
|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一处坟冢,一份怀念。一块墓碑,一声祝福。殡葬,包含了人们太多情感,因为它是生命最后的告别,亦是世代传承的文化。时移世易,土地资源不可再生。因此,革除旧风陋俗、树立生态文明新风尚、推动绿色殡葬已成必然之势,集中安放,节约了土地,但怀念仍在,祝福仍在。
殡葬改革,是一场充满艰辛的风俗习惯革命。近年来,为破除落后的殡葬观念,树立生态文明的新风尚,市民政局不断结合生态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环境革命等工作,争取出台政策,持续开展以“节地、生态、绿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公墓、生态墓地建设、“四边三化”整治、惠民殡葬等,倡导移风易俗,鼓励生态安葬,推进绿色殡葬,努力使我市殡改事业走在前列。
惠民殡葬 温暖人心
今年,一位年过80的李大爷,无儿无女,平日里和老伴靠每月仅有的几百元低保金过日子。在老伴去世时,李大爷因没钱给老伴办身后事而苦恼不堪。后来,经人介绍惠民殡葬政策后,老人家不花一分钱就在殡仪馆把老伴的后事办得妥妥帖帖。事后他满怀感激,极力称赞。这是惠民殡葬的一个缩影,更是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政府关怀的“民生工程”。
早在2013年,市政府出台了《东阳市殡葬基本服务项目免费办法》,从当年7月1日起,实现全市范围内城乡所有居民基本殡葬服务免费,全面实现基本殡葬服务费政府埋单,殡葬惠民走向了普惠。具体包括:殡仪车辆接运遗体费、普通炉火化费、三日以内遗体冷藏费、骨灰的1年寄存费,可减免殡葬费用在560元至1270元不等。
今年1-9月,全市共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用297.4万元。市殡仪馆不遗余力将惠民殡改政策落到实处,切实减轻了群众的丧葬负担,使广大特殊困难群体家属真正感受到殡葬改革带来的实惠。
生态安葬 传承文明
“我市的海葬政策怎么样?”“我死后不和活人争地,就把我的骨灰撒掉或者埋在树下……”这是今年前来咨询生态葬法有关政策的人说得最多的话,体现了市民殡葬观念的巨大转变,也折射出我市殡改工作中生态安葬方式宣传推广取得一定成效。
以政策为支撑,推广绿色、生态、文明的丧葬新理念。今年2月,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群众采用海葬、树葬、深埋等生态方式安葬逝者。今年3月,我市出台《东阳市实施生态安葬减免和奖补办法》,推出以树葬、草坪葬、花葬、海葬等为主的生态葬式,对采取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葬法的,免除安葬费用,并给予每例3000元的奖励;对采取撒葬、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的,每例给予6000元的奖励。
以宣传为导向,推广节地生态安葬、生态葬法奖励政策等内容,使生态葬法逐渐为人们接受。今年,奖励政策出台后,全市实施树葬2例,受理海葬申请5例,计划于11月由金华市统一组织海葬活动。
以时间为准绳,广泛推广生态节地葬法任重道远。有时,老人有想法,但子女觉得自己没有让父母“入土为安”显得不孝顺,认为葬礼简单、节俭显得没面子,所以,生态节地葬法要真正广泛推广还需要一个过程。
政策宣传 转变观念
人们的殡葬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既与经济发展带来的思想观念的包容进步有关,更与惠民政策的实施和持续大力宣传密不可分。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乡村公益性墓地建设、生态墓地规范化建设等,连续出台四项基本殡葬服务免费工作、节地生态葬法奖励政策等。“生态”二字已深入人心,并且落实到各个细节中。经过多年的努力,骨灰葬入墓地等移风易俗、文明殡葬的丧葬新风逐渐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推进生态祭扫树新风,殡葬习俗改革在创新中求发展。通过鼓励群众采取家庭追思会、网络祭扫、鲜花祭扫、栽种绿植、踏青遥祭等文明低碳的现代祭扫方式,引导群众绿色、生态、文明祭扫。无论在市级公墓、镇级公墓还是乡村公益性公墓,每到祭祀节日,人们有的手捧鲜花,双手合十在墓碑前静默哀思;有的在墓前鞠躬叩首,对先人致敬并表示深切哀思;有的悉心擦拭亲人墓碑,把无限思念化作掌心的温度……
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宣传推广,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走上绿色生态、现代文明殡葬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