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把脉浙江制造:如何从“制”到“智”

来源:发表时间:2016-10-28阅读次数:700

浙江出台《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明确了未来10年浙江制造强省的路线图。也许在十年后的未来,我们会看到一个又一个“阿里巴巴”在重点发展领域里崛起,西子湖畔成为新能源、高端船舶、通信网络等产业的又一高地,浙江制造引凤筑巢,以雄雄之姿站在吴越之巅,再筑灯塔。

打造工业强省 “浙江制造”有两大优势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制造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内到外”的跨越,但同样存在如何“由大到强”的转变。面对“中国制造2025”,我省必须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制造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趋势,通过解读和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浙江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 徐剑锋:

要打造制造业强省,浙江要利用好两大优势,一是机制灵活的优势,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机制更加灵活。二是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浙江的制造业总体来说规模偏小,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浙江经济在转型发展中往往能领先于全国,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绝大部分企业都注重模仿,这对创新不利。由于创新产品很快会被模仿,许多企业不愿意做“出头鸟”;加上竞争激烈,企业基本上没有精力和能力搞研发。

要提高浙江制造创新能力,政府应该以市场机制作引导,企业作为主体参与。这就要求培养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企业发展有长远规划,因为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灵魂。重点抓两块:一是发展新兴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这一块浙江发展很快;二是发挥大型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杭汽轮生产车间,工人在检查汽轮机。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研究员 秦诗立:

新时期如何建设工业强省?理念上,要突出互联网思维对工业强省建设的带动引领作用,特别要发挥阿里巴巴等企业平台的作用,通过“互联网+”行动计划来促进工业的精准化科研、智能化改造与个性化生产。

动力上,要突出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积极通过杭州青山湖和未来科技城、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嘉兴科技城、舟山海洋科学城和杭州滨江、大江东等国家高新区建设,打造浙江创新驱动航母群。同时,要突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支持领军企业、行业协会开展国际专利战略,占据创新发展制高点;支持人力资本化,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计划实施,及其相应科研财务管理创新、股权与期权激励创新,进一步充分激活创新动力。

路径上,要突出块状经济向都市经济新形态的培育转变,积极借助快速交通物流网络和信息通讯网络的建设健全与广泛应用,使得现分散在各县市、乡镇的块状经济更能聚力于精细制造环节,而把科研、信息、管理、营销等总部服务布局到中心城市。

由“制”到“智”浙江制造探索三条路径

当前,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创新的标志,直接影响未来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后金融危机时期浙江制造业正渐渐失去比较优势,亟须通过先进制造技术革命实现二次起飞,智能制造为“浙江制造”的华丽转身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机会窗口”。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省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切实有序推进智能制造的迅速发展。

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包海波:

浙江经济发展的新篇章已经开启。从浙江制造走向浙江智造,需要探索三条路径。

首先需引进人才,与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长期以来,制约浙江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瓶颈问题是高端创新资源不足。近年来浙江积极集聚高端创新机构与人才团队,加快与国内外一流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先后引进了中国科学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900多家创新载体,高端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显著提升。以此为基础,浙江链接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等的合作创新网络逐渐形成。

其次,搭建创新平台,孵化龙头企业。高技术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更加需要完备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支撑。以促进高科技企业孵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经济发达为特征的高新区与科技城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平台。目前,浙江各地加快高新区与科技城等创新平台建设,高新区与科技城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正在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与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区。

第三,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商业模式,这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环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是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可以促使新兴产业突破早期的盈利瓶颈,带来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并走向成熟。

海康威视员工在检测一款刚投产的家庭用C2C互联网智能视频摄像机。

浙江省经信委主任 张金如:

浙江是我国制造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也是国内最早提出发展信息经济的省份,在智能制造领域具备国内领先的发展水平。根据《中国制造2025》和浙江实际,浙江制造业2025的关键是“两化”深度融合,重点打造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信息经济。

浙江省具备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是全国领先的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创新、智慧物流、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创业创新者已经把“互联网+”、信息经济作为未来企业适应新常态、新环境的核心动力。在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浙江要着力发挥已有的互联网、信息经济基础和优势,大力推进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全国云计算产业中心、全国大数据产业中心、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全国智慧物流中心、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等多项措施,通过互联集成和大数据应用,全面推进产业创新和业态创新,推动“浙江智造”率先发展、引领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已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佳路径。展望未来,制造业创新中心将为浙江的再次跨越开启强大引擎,创新驱动有望使浙江摆脱“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局面, “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驱动”有望实现“浙江创造”在第一方阵中的追赶跨越。

进入“工业强省2.0”建设阶段,要着力增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密切相关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培育一批基业长青的知名企业、升级换代的知名品牌、国际视野的知名企业家。突出高新技术产业、七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导并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隐形冠军”、现代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打造“浙江制造”品牌,不断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院院长 兰建平: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主攻智能制造、推进“两化”融合、发展信息经济,是浙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浙江制造”要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使浙江成为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从2016年一季度情况来看,全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尤其是机器换人、工业技改投资取得开门红,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88.3亿元,增长8.4%;以“机器换人”为重点的技术改造投资,比工业投资增幅高12.1个百分点。这主要得益于浙江一直以来,在“取势、明道、优术”上,深入探索浙江智造之道。

取势:顺势而为,抢抓智能制造新机遇。近五年来,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均增速超过17%,发达国家机器人密度普遍超过200台/万人,高于我国36台/万人的平均密度,智能制造成为新一轮投资热点。一季度全省实施以“机器换人”为重点的技术改造投资1210.1亿元,增长20.5%。全省智能制造主要产品产量同比增长20.5%,随着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广泛应用,我省工业生产效率持续提升,支撑制造业智能化、专业化、精致化发展的技能基础进一步夯实。

明道:把握规律,主攻新平台、新产业、新项目。率先培育智造类特色小镇。智能制造成为特色小镇培育的一个亮点,高质量推进一批智能制造投资发展平台。其中,临安云制造小镇、萧山机器人小镇、嘉善归谷智造小镇、新昌智能装备小镇等已经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或培育名单。

优术:创新方式,优化高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机制。从全省看“智能制造”市场化推进机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结合装备企业推广应用案例情况,我省已经确定了三批省级“机器换人”工程服务公司名单,杭州凯尔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陀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35家组成了智能制造系统的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供给侧发力 “浙江制造”走向美好时代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主攻智能制造、推进“两化”融合、发展信息经济,是浙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浙江制造”要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使浙江成为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于新东:

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不同发展阶段的支撑主动力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阶段一定要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纵观全球经济增长史,任何一次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诞生与长成,事实上都是得益于新的动力的形成与驱动。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寻找新的动力源泉、加快动能转换就成为关键。

浙江将进一步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把创新发展摆在核心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核心作用。面对不仅要追赶工业4.0,还要同时在工业2.0、3.0方面补课的双重任务,面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创新发展是浙江的唯一出路。我们必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和创新供给、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加快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把创新贯穿于浙江发展全领域全过程,把科研论文写在浙江的大地上,把研发成果应用在浙江制造、智造、创造中,切实提高浙江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努力建成创新型省份与科技强省。

浙江省质监局局长 高鹰忠:

近年来,我省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从供给侧发力,不断深化“四换三名”,大大提升了制造能力、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浙江要进一步激活块状经济和产业的新活力,“浙江制造”要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补齐科技创新这一短板,做好“智能化制造产品”这篇大文章,通过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益和质量水平,转变生产制造模式,从而加速实现制造强省目标。

浙江要继续打好“三强一制造”转型升级组合拳,实施“标准化+”行动计划,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着力从制造业供给端发力,以标准提档、质量升级、品牌增效为着力点,破解产业层次不高、品牌国际化不够、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推动浙江经济迈上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率先迈入质量时代、标准时代、品牌时代。

围绕七大万亿产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历史经典产业,今年我省将制定不少于100项“浙江制造”产品标准。通过强化品牌供给,加快培育进程,实现优势企业全覆盖,提高我省产品的定价话语权和附加值,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