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要实现稳中求进,关键在于结构性的体制和治理改革,并切实强化改革的执行力,有效释放改革红利。”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L型探底阶段,在旧增长方式后继乏力、新增长方式尚未建立的关键转型时期,内部和外部一系列新的不确定因素叠加,使得中国经济虽有回稳态势,但基础并不牢固,下滑的压力依然存在。
根据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依然有较大的下行压力,2017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6.5%;CPI增长1.9%,PPI增长2.5%;消费增长10.1%,投资增长8.1%,出口下降0.1%,进口增长0.2%;M2 增长12.9%。
田国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下行,有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影响,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三个结构性失衡,即经济结构的失衡、体制结构的失衡和治理结构的失衡。其中,经济结构的失衡是表象,表现为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的转型滞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体制结构上的“重政府轻市场、重国富轻民富、重发展轻服务”和治理结构上的“中央决议和地方(部门)执行落差”。
田国强认为,2017年,需要充分认识到,需求侧刺激政策不仅其短期保增长作用已呈现边际递减趋势,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和改革中深层次动力机制问题,由此带来的中长期副作用还会延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的步伐。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由于回报率过高,挤占了过多的金融资源,抑制和削弱了企业研发创新和从事实业的意愿,延滞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的实体经济的发展。
该课题组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黄晓东向本报记者进一步分析认为,发达经济体中以欧盟内部动荡和美国总统换届政策大幅变化可能引发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多,使得逆全球化的潮流有所抬头,2017年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明,使得中国经济在短期内很难借助外力回暖。
课题组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根本原因及如何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实现稳中求进,提出如下判断:第一,市场化改革对潜在增长率的提升作用非常明显,若改革真能到位,可使实际增长率有接近潜在增长率的增速。如在国有企业改革能实现较为理想化的情景下,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十三五”时期,仍能保持7%左右的平均潜在增长率。第二,当前中国经济疲弱的原因多重,一个直接原因是中央改革发展决议精神和地方或者部门贯彻落实的执行方面出现较大落差。第三,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经济政策包括产业政策的作用不可忽视,为深化改革赢得时间,但治标不治本,甚至有潜在后遗症的弊端。“中国经济增长要实现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的转变,失败率较大的倾斜扶持性产业政策要少用、慎用。”第四,中国经济要实现稳中求进,关键在于结构性的体制和治理改革,并切实强化改革的执行力,有效释放改革红利。
田国强认为,改革的要旨是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市场导向,政府应在有巨大外部性的维护和服务方面大大有为,在市场能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方面大大无为,以此促进中国从政府主导型经济转向市场决定型经济,为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提供制度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