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原副部长、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顾问何亚非近日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就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海外投资会面临怎样的挑战,目前的形势如何以及应该如何应对等问题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采访。
何亚非表示,当前,全球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或者说正步入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主要吸收外国投资,到企业“走出去”进行投资,再到现在海外投资已经超过中国吸收的国外投资这样一个过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求中国企业利用全球化,在世界范围进行资产的全球配置,开拓全球市场。中国制造业产能的过剩,也需要我们加强国际范围的产能合作,这也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推动力。
那么,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着怎样新的形势呢?
何亚非认为,首先,中国目前正在构建经济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就是现在的开放与过去的开放是有区别的。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的全球生产面临位置的前移,这些都要求中国继续扩大和深入开放,不仅仅像以往那样只向发达国家开放,今后还要更多地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投资的目的地也会多元或者做出调整,不仅仅要投向发达国家,也要投向发展中国家。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为中国对外投资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框架,企业对外投资就是要紧密地跟随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方针。
其次,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既要走市场化的道路,又要考虑回报,并兼顾全球发展问题。毕竟我们是一个新兴的经济体,中国的投资与过去西方国家的投资是有所不同的,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在投资中,我们要在全球治理中占据道义的制高点。中国资本走向世界,正值全球化步入了新的变化时期。在这个新的时期里面,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而最重要的是发展问题。
而对于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的挑战,何亚非认为,第一个挑战是地缘政治因素。地缘政治的考量,导致了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投资,特别是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有一定的歧视性。美国新当选的总统特朗普所追求的美国优先,也会加大在美国投资的难度。这需要我们从国家的层面进行有力地沟通和谈判。
第二个挑战是全球化。全球化已经造成了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中端产业的转移,这些产业的工薪阶层,其就业和收入都受到了冲击并有了不满的情绪。在全球化新的形势下,中国的投资走老路不太行,我们的思想要转变,思维方式也要转变、要调整,比如要多考虑创造当地的就业,要多尽一些社会责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责任问题。
第三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就是今后二三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种驱动力或者说潜力,在发展中国家那边,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因为现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其实已经饱和了,今后的发展潜力是我们过去所讲的“南南合作”。未来十年非洲的发展一定会非常快,所以投资也要往这个方面考虑。当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不能急功近利,因为有的时候投资回收没有那么快,要考虑长远。
第四,要考虑新的投资模式。要积极地考虑EPC模式,也就是工程项目总承包。EPC模式目前在国际上很流行,过去中国都是人家承包了我们分包,其实现在中国已经具备这个条件,而且很重要一条,EPC模式需要资金配套,就是你要带着资金去,我们也具备这个条件。所以,我们从国家、企业、包括各个省市,都要往这个方面发展,形成强强联合。
第五,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需要加强风险意识。投资是有风险的,风险意识包括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中国企业“走出去”,不论是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能源、资源的开发,还是经贸产业合作区的建设等等,各种风险越来越大,因为投资的这些国家往往都是法律并不健全的,政府管控能力也不是很强,金融的管理能力也不是很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风险意识一定要加强,要加强对风险的研究评估,要国家、企业、智库一起来做。
何亚非表示,现在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一个绝佳时机,有很多的机遇,但也有风险,需要我们的企业家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研究,选择好的投资方向、好的项目,为国家治理、为全球治理的现代化作出我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