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又五载 春华秋实谱新篇 ——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五年履职回眸
来源:发表时间:2017-02-07阅读次数:708
|
|
□记者 陈勇 通讯员
韦飞红
五年回首,春华秋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任期的五年,正是我市赶超发展、走在前列的五年,也是我市民主法治建设不断进步的五年。翻开他们的五年履职“书”,我们收获一份满意的答卷:召开了常委会会议41次,主任会议75次,开展执法检查9项,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91个,组织专题视察32次,开展专项调研61次,作出决定、决议59个,任免国家工作人470人次。
五年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肩负东阳人民的重托,始终把市委重大决策、政府着力推进、群众热切期盼的事情作为人大工作重点,以既严又实的工作作风狠抓落实,谱写了人大工作的新篇章,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抓重点
用监督服务发展大局
“赞成13票、反对6票、弃权3票……”在2016年初举行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27名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有22人出席,市政府提出的“开发区亮化工程”项目,由于赞成票未获得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人数的一半以上而被否决,节省财政资金3000万元。而这已是本届人大第4次叫停政府投资项目。
过去五年,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决策部署,抓住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认真把握我市经济发展新形势,积极发挥监督作用,把监督工作融入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中,用监督实效推动我市经济发展。
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每年多次组织调研视察,听取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情况报告等,大力支持政府狠抓提质增效,不断提高工业支撑能力。
同时,针对建筑业、木雕·红木家具产业、旅游业等我市传统支柱性产业,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多次开展专题调研,支持市政府抓特色、抓优势,完善优化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推动产业的发展。
加强和改进经济运行质量监督,修改完善了《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监督办法》,更加注重前期调研,严格审查批准程序,改进审议表决方式,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防止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出现。
据统计,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共对128个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进行了审查表决,对其中5个项目进行了否决,要求政府整改或调整项目计划,其中2个项目经整改后,再次提交常委会审议后获得通过。
抓热点
以监督推动民生持续改善
“我市生猪屠宰有人在管,但对鸡、鸭、牛、羊却没人管,请问市政府有哪些措施来予以解决?”“我市外来租种人员与自产自销的农户存在使用高毒农药的现象,这种情况又如何去管?”……2013年10月30日,在食品安全专题询问会上,面对
30余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接连抛出的一个个热点问题,相关部门负责人不回避、不遮掩,一一答复,并作出职责承诺。
“通过专题询问的监督形式,人大在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上将有更大作为。”在参与专题询问的市人大代表看来,这样的形式很好,能够真正做到以监督推动政府改进工作。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以民为本,主动依法监督,推动民生改善。
连续跟踪监督民生工程实施,多次对城乡道路建设、交通重点工程、人民路南山隧道项目建设等开展调研视察,专题审议城市建设规划和执行情况、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情况报告。在听取我市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城区教育设施(学校)布点专项规划等报告的基础上,调研视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及部分学校基建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有效推动教育体育设施建设城乡均衡。专题审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报告,组织视察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城乡医疗资源平衡整合。
此外,多次组织调研视察审议农村建房、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工作、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督促和支持市政府贯彻落实“三农”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着力解决缺房户、危房户的住房问题,推进和改善城乡居民“菜篮子”工程,使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抓创新
切实提高代表履职能力
人大工作的主体是代表,人大工作的开展靠代表。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健全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机制,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增强代表履职实效。
2014年
3月14
日,70余名人大代表集聚一堂,认真聆听“五水共治”专题讲座。来自农办、环保、水务、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围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用技术,水污染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生态河道的科学设计、规范管理,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等四方面内容作了详细讲述。
“比起以前空对空的理论培训,这样的培训方式才有针对性,才更有效果。”市人大代表张鹏丽感触颇深。
原来,针对传统的代表培训方式较为单一、理论学习为主等状况,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人大代表培训年活动,结合我市实际,按职能划分,按专业领域分类,每年制订培训计划,分批分类分专题进行培训,组织相关主题监督工作。五年来,结合具体监督议题先后开展了代表建议意见撰写、财政预算审查、“五水共治”、法律法规知识等不同专题的培训18批次,并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丰富培训载体,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代表加深对代表法、监督法以及监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的把握,也提高了对不同监督议题的监督技能,切实提高代表的履职能力和素质。
同时,建立常委会主任会议组成人员直接联系代表制度,坚持常委会领导走访代表制度,实现了与代表联系沟通的日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改进代表建议意见的交办督办方式,加大督办力度,完善督办机制,切实增强督办效果。
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代表提出的1779件建议,办结和面商率达100%、满意和理解率达98.8%,较好地促进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保障了人大代表依法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
|
|
□记者 陈勇 通讯员
韦飞红
五年回首,春华秋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任期的五年,正是我市赶超发展、走在前列的五年,也是我市民主法治建设不断进步的五年。翻开他们的五年履职“书”,我们收获一份满意的答卷:召开了常委会会议41次,主任会议75次,开展执法检查9项,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91个,组织专题视察32次,开展专项调研61次,作出决定、决议59个,任免国家工作人470人次。
五年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肩负东阳人民的重托,始终把市委重大决策、政府着力推进、群众热切期盼的事情作为人大工作重点,以既严又实的工作作风狠抓落实,谱写了人大工作的新篇章,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抓重点
用监督服务发展大局
“赞成13票、反对6票、弃权3票……”在2016年初举行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27名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有22人出席,市政府提出的“开发区亮化工程”项目,由于赞成票未获得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人数的一半以上而被否决,节省财政资金3000万元。而这已是本届人大第4次叫停政府投资项目。
过去五年,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决策部署,抓住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认真把握我市经济发展新形势,积极发挥监督作用,把监督工作融入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中,用监督实效推动我市经济发展。
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每年多次组织调研视察,听取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情况报告等,大力支持政府狠抓提质增效,不断提高工业支撑能力。
同时,针对建筑业、木雕·红木家具产业、旅游业等我市传统支柱性产业,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多次开展专题调研,支持市政府抓特色、抓优势,完善优化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推动产业的发展。
加强和改进经济运行质量监督,修改完善了《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监督办法》,更加注重前期调研,严格审查批准程序,改进审议表决方式,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防止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出现。
据统计,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共对128个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进行了审查表决,对其中5个项目进行了否决,要求政府整改或调整项目计划,其中2个项目经整改后,再次提交常委会审议后获得通过。
抓热点
以监督推动民生持续改善
“我市生猪屠宰有人在管,但对鸡、鸭、牛、羊却没人管,请问市政府有哪些措施来予以解决?”“我市外来租种人员与自产自销的农户存在使用高毒农药的现象,这种情况又如何去管?”……2013年10月30日,在食品安全专题询问会上,面对
30余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接连抛出的一个个热点问题,相关部门负责人不回避、不遮掩,一一答复,并作出职责承诺。
“通过专题询问的监督形式,人大在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上将有更大作为。”在参与专题询问的市人大代表看来,这样的形式很好,能够真正做到以监督推动政府改进工作。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以民为本,主动依法监督,推动民生改善。
连续跟踪监督民生工程实施,多次对城乡道路建设、交通重点工程、人民路南山隧道项目建设等开展调研视察,专题审议城市建设规划和执行情况、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情况报告。在听取我市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城区教育设施(学校)布点专项规划等报告的基础上,调研视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及部分学校基建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有效推动教育体育设施建设城乡均衡。专题审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报告,组织视察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城乡医疗资源平衡整合。
此外,多次组织调研视察审议农村建房、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工作、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督促和支持市政府贯彻落实“三农”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着力解决缺房户、危房户的住房问题,推进和改善城乡居民“菜篮子”工程,使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抓创新
切实提高代表履职能力
人大工作的主体是代表,人大工作的开展靠代表。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健全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机制,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增强代表履职实效。
2014年
3月14
日,70余名人大代表集聚一堂,认真聆听“五水共治”专题讲座。来自农办、环保、水务、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围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用技术,水污染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生态河道的科学设计、规范管理,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等四方面内容作了详细讲述。
“比起以前空对空的理论培训,这样的培训方式才有针对性,才更有效果。”市人大代表张鹏丽感触颇深。
原来,针对传统的代表培训方式较为单一、理论学习为主等状况,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人大代表培训年活动,结合我市实际,按职能划分,按专业领域分类,每年制订培训计划,分批分类分专题进行培训,组织相关主题监督工作。五年来,结合具体监督议题先后开展了代表建议意见撰写、财政预算审查、“五水共治”、法律法规知识等不同专题的培训18批次,并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丰富培训载体,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代表加深对代表法、监督法以及监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的把握,也提高了对不同监督议题的监督技能,切实提高代表的履职能力和素质。
同时,建立常委会主任会议组成人员直接联系代表制度,坚持常委会领导走访代表制度,实现了与代表联系沟通的日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改进代表建议意见的交办督办方式,加大督办力度,完善督办机制,切实增强督办效果。
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代表提出的1779件建议,办结和面商率达100%、满意和理解率达98.8%,较好地促进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保障了人大代表依法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
|
|
□记者 陈勇 通讯员
韦飞红
五年回首,春华秋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任期的五年,正是我市赶超发展、走在前列的五年,也是我市民主法治建设不断进步的五年。翻开他们的五年履职“书”,我们收获一份满意的答卷:召开了常委会会议41次,主任会议75次,开展执法检查9项,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91个,组织专题视察32次,开展专项调研61次,作出决定、决议59个,任免国家工作人470人次。
五年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肩负东阳人民的重托,始终把市委重大决策、政府着力推进、群众热切期盼的事情作为人大工作重点,以既严又实的工作作风狠抓落实,谱写了人大工作的新篇章,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抓重点
用监督服务发展大局
“赞成13票、反对6票、弃权3票……”在2016年初举行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27名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有22人出席,市政府提出的“开发区亮化工程”项目,由于赞成票未获得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人数的一半以上而被否决,节省财政资金3000万元。而这已是本届人大第4次叫停政府投资项目。
过去五年,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决策部署,抓住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认真把握我市经济发展新形势,积极发挥监督作用,把监督工作融入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中,用监督实效推动我市经济发展。
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每年多次组织调研视察,听取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情况报告等,大力支持政府狠抓提质增效,不断提高工业支撑能力。
同时,针对建筑业、木雕·红木家具产业、旅游业等我市传统支柱性产业,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多次开展专题调研,支持市政府抓特色、抓优势,完善优化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推动产业的发展。
加强和改进经济运行质量监督,修改完善了《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监督办法》,更加注重前期调研,严格审查批准程序,改进审议表决方式,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防止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出现。
据统计,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共对128个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进行了审查表决,对其中5个项目进行了否决,要求政府整改或调整项目计划,其中2个项目经整改后,再次提交常委会审议后获得通过。
抓热点
以监督推动民生持续改善
“我市生猪屠宰有人在管,但对鸡、鸭、牛、羊却没人管,请问市政府有哪些措施来予以解决?”“我市外来租种人员与自产自销的农户存在使用高毒农药的现象,这种情况又如何去管?”……2013年10月30日,在食品安全专题询问会上,面对
30余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接连抛出的一个个热点问题,相关部门负责人不回避、不遮掩,一一答复,并作出职责承诺。
“通过专题询问的监督形式,人大在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上将有更大作为。”在参与专题询问的市人大代表看来,这样的形式很好,能够真正做到以监督推动政府改进工作。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以民为本,主动依法监督,推动民生改善。
连续跟踪监督民生工程实施,多次对城乡道路建设、交通重点工程、人民路南山隧道项目建设等开展调研视察,专题审议城市建设规划和执行情况、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情况报告。在听取我市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城区教育设施(学校)布点专项规划等报告的基础上,调研视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及部分学校基建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有效推动教育体育设施建设城乡均衡。专题审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报告,组织视察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城乡医疗资源平衡整合。
此外,多次组织调研视察审议农村建房、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工作、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督促和支持市政府贯彻落实“三农”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着力解决缺房户、危房户的住房问题,推进和改善城乡居民“菜篮子”工程,使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抓创新
切实提高代表履职能力
人大工作的主体是代表,人大工作的开展靠代表。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健全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机制,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增强代表履职实效。
2014年
3月14
日,70余名人大代表集聚一堂,认真聆听“五水共治”专题讲座。来自农办、环保、水务、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围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用技术,水污染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生态河道的科学设计、规范管理,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等四方面内容作了详细讲述。
“比起以前空对空的理论培训,这样的培训方式才有针对性,才更有效果。”市人大代表张鹏丽感触颇深。
原来,针对传统的代表培训方式较为单一、理论学习为主等状况,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人大代表培训年活动,结合我市实际,按职能划分,按专业领域分类,每年制订培训计划,分批分类分专题进行培训,组织相关主题监督工作。五年来,结合具体监督议题先后开展了代表建议意见撰写、财政预算审查、“五水共治”、法律法规知识等不同专题的培训18批次,并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丰富培训载体,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代表加深对代表法、监督法以及监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的把握,也提高了对不同监督议题的监督技能,切实提高代表的履职能力和素质。
同时,建立常委会主任会议组成人员直接联系代表制度,坚持常委会领导走访代表制度,实现了与代表联系沟通的日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改进代表建议意见的交办督办方式,加大督办力度,完善督办机制,切实增强督办效果。
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代表提出的1779件建议,办结和面商率达100%、满意和理解率达98.8%,较好地促进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保障了人大代表依法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
|
|
□记者 陈勇 通讯员
韦飞红
五年回首,春华秋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任期的五年,正是我市赶超发展、走在前列的五年,也是我市民主法治建设不断进步的五年。翻开他们的五年履职“书”,我们收获一份满意的答卷:召开了常委会会议41次,主任会议75次,开展执法检查9项,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91个,组织专题视察32次,开展专项调研61次,作出决定、决议59个,任免国家工作人470人次。
五年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肩负东阳人民的重托,始终把市委重大决策、政府着力推进、群众热切期盼的事情作为人大工作重点,以既严又实的工作作风狠抓落实,谱写了人大工作的新篇章,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抓重点
用监督服务发展大局
“赞成13票、反对6票、弃权3票……”在2016年初举行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27名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有22人出席,市政府提出的“开发区亮化工程”项目,由于赞成票未获得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人数的一半以上而被否决,节省财政资金3000万元。而这已是本届人大第4次叫停政府投资项目。
过去五年,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决策部署,抓住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认真把握我市经济发展新形势,积极发挥监督作用,把监督工作融入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中,用监督实效推动我市经济发展。
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每年多次组织调研视察,听取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情况报告等,大力支持政府狠抓提质增效,不断提高工业支撑能力。
同时,针对建筑业、木雕·红木家具产业、旅游业等我市传统支柱性产业,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多次开展专题调研,支持市政府抓特色、抓优势,完善优化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推动产业的发展。
加强和改进经济运行质量监督,修改完善了《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监督办法》,更加注重前期调研,严格审查批准程序,改进审议表决方式,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防止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出现。
据统计,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共对128个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进行了审查表决,对其中5个项目进行了否决,要求政府整改或调整项目计划,其中2个项目经整改后,再次提交常委会审议后获得通过。
抓热点
以监督推动民生持续改善
“我市生猪屠宰有人在管,但对鸡、鸭、牛、羊却没人管,请问市政府有哪些措施来予以解决?”“我市外来租种人员与自产自销的农户存在使用高毒农药的现象,这种情况又如何去管?”……2013年10月30日,在食品安全专题询问会上,面对
30余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接连抛出的一个个热点问题,相关部门负责人不回避、不遮掩,一一答复,并作出职责承诺。
“通过专题询问的监督形式,人大在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上将有更大作为。”在参与专题询问的市人大代表看来,这样的形式很好,能够真正做到以监督推动政府改进工作。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以民为本,主动依法监督,推动民生改善。
连续跟踪监督民生工程实施,多次对城乡道路建设、交通重点工程、人民路南山隧道项目建设等开展调研视察,专题审议城市建设规划和执行情况、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情况报告。在听取我市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城区教育设施(学校)布点专项规划等报告的基础上,调研视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及部分学校基建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有效推动教育体育设施建设城乡均衡。专题审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报告,组织视察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城乡医疗资源平衡整合。
此外,多次组织调研视察审议农村建房、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工作、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督促和支持市政府贯彻落实“三农”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着力解决缺房户、危房户的住房问题,推进和改善城乡居民“菜篮子”工程,使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抓创新
切实提高代表履职能力
人大工作的主体是代表,人大工作的开展靠代表。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健全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机制,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增强代表履职实效。
2014年
3月14
日,70余名人大代表集聚一堂,认真聆听“五水共治”专题讲座。来自农办、环保、水务、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围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用技术,水污染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生态河道的科学设计、规范管理,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等四方面内容作了详细讲述。
“比起以前空对空的理论培训,这样的培训方式才有针对性,才更有效果。”市人大代表张鹏丽感触颇深。
原来,针对传统的代表培训方式较为单一、理论学习为主等状况,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人大代表培训年活动,结合我市实际,按职能划分,按专业领域分类,每年制订培训计划,分批分类分专题进行培训,组织相关主题监督工作。五年来,结合具体监督议题先后开展了代表建议意见撰写、财政预算审查、“五水共治”、法律法规知识等不同专题的培训18批次,并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丰富培训载体,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代表加深对代表法、监督法以及监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的把握,也提高了对不同监督议题的监督技能,切实提高代表的履职能力和素质。
同时,建立常委会主任会议组成人员直接联系代表制度,坚持常委会领导走访代表制度,实现了与代表联系沟通的日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改进代表建议意见的交办督办方式,加大督办力度,完善督办机制,切实增强督办效果。
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代表提出的1779件建议,办结和面商率达100%、满意和理解率达98.8%,较好地促进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保障了人大代表依法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