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稳中求进 推进结构调整

来源:发表时间:2017-03-07阅读次数:64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不只是一个税收和税率问题,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坚定不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

孙政才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壮大实体经济,注重统筹调优存量与做优增量,强化制度供给,优化区域城乡资源要素配置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推动重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化新发展理念引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壮大实体经济摆在更突出位置,精准务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增有效供给、去无效供给,促进供需平衡,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

统筹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扩大有效供给。突出创新第一动力,以调优存量夯实基础,以做优增量积聚势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决处置“僵尸企业”、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坚持以创新促转型、以融合添动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高质量、多层次、宽领域的有效供给体系。

统筹政府与市场作用发挥,强化制度供给。制度创新是矫正供需错配的关键所在。突出体制机制制度创新,优化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领域和行政体制等方面制度安排,引导要素自由流动。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两江新区开放创新,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投资者信心。

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注重制度创新,统筹“四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优化区域城乡结构,促进资源要素在区域间、城乡间合理配置,是提高要素生产率的内在要求。要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战略,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齐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短板,形成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本报记者  王斌来  李  坚整理

聚力创新 引领转型发展

李强代表(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要让创新贯穿江苏全省一切工作,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和共同行动,成为江苏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江苏发展转型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能不能真正实现转型,把江苏发展带入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现实而重大的考题。

转型升级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经济持续发展,二是百姓生活殷实,三是生态环境良好,四是社会和谐稳定。不管是哪个方面,都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新课题,单纯靠老经验、老办法是行不通的。必须有一个鲜明的指向,就是创新。

我们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努力使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成为主动力。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推动全面创新,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让创新贯穿全省一切工作,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和共同行动,成为江苏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我们把实体经济作为推动创新的主战场,一方面加快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使实体经济焕发新活力、形成新优势;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引导企业注重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的集成,促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创新离不开良好环境。我们提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重中之重,做创新的自觉践行者和坚定支持者。一是出政策。出台了“科技创新40条”,含金量比较高,在许多方面具有突破性。二是建平台。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广泛集聚发展资源。三是造氛围。从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各方面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形成人人参与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推动创新的生动局面。

本报记者  贺广华  申  琳整理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勇立潮头

夏宝龙代表(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路子

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作出的决策部署和“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两山”“两鸟”理论为指引,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出了以“拆、治、归”为基本招法的经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推动高质量、均衡性发展,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路子。

拆,就是“三改一拆”,改造旧厂区、旧住宅、城中村,拆除违法建筑,整治淘汰“低散劣”、腾笼发展“高大上”。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三改”建筑面积9.26亿平方米,拆违建筑面积6.29亿平方米。今年要一鼓作气、加大力度,全面消除违法建筑、全面整治城乡危旧房、全面改造城中村,盘活用好拆后土地。

治,就是“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倒逼岸上产业转型升级,加力淘汰高污染、高排放企业。2014年以来,全省完成河道综合整治10310公里,新建污水管网9700多公里,劣Ⅴ类断面占比下降至2.7%。今年要乘胜追击,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

归,就是“浙商回归”,引进好项目、发展新产业、壮大新动能。2012年以来,全省浙商回归到位资金11124亿元。今年要实处着力、持续发力,引进“高大上”、留住“根与基”,牢牢抓住浙商回归这个龙头,带动更多央企、外企、民企好项目落户浙江。

“拆、治、归”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浙江路径、浙江招数,是整治浙江环境、淬变浙江凤凰涅槃、撑起浙江美好明天的根本之道。我们要坚决打好“拆、治、归”三场大仗,既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又努力打造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以过硬的作风、一流的业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