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动力源

来源:东阳日报发表时间:2017-03-13阅读次数:1125

  从文化底蕴丰厚的“富矿”,到领跑文化产业的“样本”,我市的“文化+”模式并非横空出世,而是遵循改革的规律性,螺旋上升,在量的积累中,实现质的飞跃。
  盘点造就我市“文化+”模式的种种要素,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供给侧改革的链动力。可以说,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供给侧改革是最强劲的动力源。
  从小处着眼,当20年前徐文荣投谢晋之“所好”,建造香港街·广州街鸦片战争拍摄基地,中国影视拍摄市场就开始了新的产品供给。当10年前陆光正接手无锡灵山梵宫木雕装饰工程,古老的东阳木雕就开始针对现代大型建筑,改善产品和技术供给。而在近几年,东阳旅游全域化规划出台,则是以卢宅和横店影视城为核心,把全市城乡有旅游价值的资源都纳入了旅游产品和目的地供给范围。
  上述变革中,企业的主体性地位不容抹杀。可以说,正是许多企业主动研究市场需求,改善产品供给,才为东阳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然而,当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主体呈现多元化结构时,政府是最不能忽视的供给主体。在系列变革中,市政府除了直接投资,更通过出台宏观经济政策和系列制度安排,引导和制约着千千万万的微观主体,构建着整个市场秩序。在我市的“影视文化、文化旅游、木雕文化”三大产业主体中,都可以看到政府作为供给主体而努力改革的动作。政策的制定、展会的举办、机构的调整、权力的下放……举凡种种政府服务的创新之举,都为我市文化产业中的参与者,开创了新的“机遇”供给、“路径”供给和“秩序”供给,促进了企业蓬勃发展。因此,我市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发端于“企业侧改革”,但最终受益于“政府侧改革”。后者,才是改革的最大动力源。
  衡量是否合格的供给主体,基本尺度之一便是能否有利于竞争,能否有利于创造“来自竞争的繁荣”。其根本要素就是创新。随着“最多跑一次”、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创建服务型政府等工作的实施,我市各政府部门工作的创新力度将加大,为众多的文化产业从业者,提供新的供给侧改革动力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