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创新能力是振兴先进制造业关键

来源:发表时间:2017-07-04阅读次数:59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振兴先进制造业是实现经济发展‘双中高’目标的战略举措,振兴先进制造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动力,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抓手,是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主要途径。”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6月30日在京举办的“2017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表示。

先进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源泉。本届论坛以“提高供给质量水平,振兴先进制造业”为主题,围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夯实质量技术基础,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发扬“工匠精神”,强化品牌建设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与探讨。

当前,在经济新常态下,制造业“脱实向虚”趋势显现,如何加快振兴先进制造业,对于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亟待破解三个“不相适应”

“我国持续推进制造业领域各项改革,大力推动创新发展,制造业产业规模稳步扩大,新动能培育加快,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与产品取得突破,企业生产预期和信心持续改善。”辛国斌表示。

“尽管制造业总体企稳,但也面临着一些结构性挑战。”辛国斌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其他制造强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在辛国斌看来,核心问题是创新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三个“不相适应”上。

首先,产品附加值小与产品市场规模大之间不相适应。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规模大而附加值小。

他认为,提高产品附加值有三条基本思路:一是通过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来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来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通过提升品牌价值来提高产品附加值。

其次,企业研发实力弱与企业市场化能力强之间不相适应。解决创新能力薄弱问题,夯实工业基础能力是前提,关键则在于加强共性技术供给。

他指出,工业基础能力的提升,绝不是政府安排少量引导资金、突破几项产品就能解决的。必须动员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建立从政策安排、资金扶持、示范推广、应用衔接到人才培养的体系化、长效化推进机制,一步一个脚印,突破重点领域发展的基础瓶颈。强化共性技术供给需要新的组织和运作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将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整合起来,促进共性技术研发和首次商业化应用。

再次,产业链核心环节缺失与产业门类齐全之间不相适应。核心零部件、基础材料、集成电路等产业链核心环节缺失,是“中国制造”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重要原因。

对于如何补齐这一关键短板,辛国斌认为,需要打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构建政策链,使创新成果相互衔接、集成,使财政资金和配套政策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制造业新的发展动力系统。同时,在此过程中也要处理好自主发展和扩大开放的关系。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领域,要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布局产业链,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

激活创新能力

“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激发先进制造业发展活力,形成市场化要素倒逼机制,促使企业从主要依靠资源、能源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辛国斌表示。

辛国斌强调,提高创新能力是振兴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所在。一是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制造业供给质量。二是增强企业研发实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是突破产业链核心环节,补齐制造业发展关键短板。四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激发先进制造业发展活力。

“为提高创新能力,中国将加快突破传感器、工业软件、工控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短板制约;研究设立中国制造2025发展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向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以金融创新支撑企业技术创新。”辛国斌表示。

据辛国斌介绍,目前,工信部正在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在一些重要领域搭建创新平台,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到2020年将建立15个左右国家级创新中心。此外,还在重大装备和新材料等领域,面向市场应用出台了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健全对创新的容错机制,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