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举办的新材料产业成果展上了解到,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总产值由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65万亿元,年均增速27.6%。下一步,工信部以提高新材料供给体系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编制实施2018年新材料产业折子工程,实现一本蓝图、分工合作、协同推进。
新材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石与先导,是中央面向未来确定的战略必争领域之一,事关长远和全局。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对于破解突出瓶颈制约、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对于化解受制于人风险、推进国防军队建设,对于应对国际产业竞争、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2016年12月成立了由马凯副总理担任组长的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新材料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把新材料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完善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发布了《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等文件,明确产业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编制和实施了新材料产业折子工程,建立了各部门统筹协同工作机制。组建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编制新材料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集聚区目录。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发布实施《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平台建设方案》,启动核能材料等三个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主中心、行业中心等建设。促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建成了北京、江苏、深圳、宁波等省级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完成了“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项目实施方案编制。不断强化推广应用。联合财政部、保监会启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统筹利用技术改造、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等专项,支持了一批新材料产业化和应用项目。建立先进船舶海工用钢、电工用钢应用协调机制,民机铝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稀土永磁材料上下游合作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实施《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提出了《新材料技术成熟度等级划分及定义》国家标准。会同人社部、外专局等举办10多个新材料研修班和论坛。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研究建立新材料统计监测体系,编制新材料产业产品和服务统计指导目录。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实施新材料知识产权推进计划。
据了解,近五年特别是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在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甚至“领跑”。先进基础材料方面,时速350公里动车组轮轴用钢实现自主创新;成功制成性能与进口产品相当的笔尖钢,解决了李克强总理关心的圆珠笔头上“圆珠”用高质量钢材问题;大型油船货油仓耐蚀钢在4万吨级油轮上示范应用;国际先进水平的泰山玻纤16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智能制造项目建成投产。关键战略材料方面,中芯国际前七大耗材中六类材料实现国产采购;南山集团铝合金厚板通过波音公司认证并签订供货合同;中船重工兆瓦级稀土永磁电机体积比传统电机减少50%、重量减轻40%;中复神鹰千吨级高强碳纤维投产,部分指标超国外T800水平;世界首座具有第四代核电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关键装备材料国产化率超过85%;深圳贝特瑞在电池负极材料领域打破日本企业垄断。前沿新材料方面,石墨烯改性防腐涂料、轮胎、纤维、储能材料、触点材料实现批量化生产,改性重防腐涂料关键技术指标国际领先;超材料专利申请量占全球85%;液态金属在3D打印、柔性智能机器、血管机器人等领域实现初步应用;新型镁锂合金成功应用于2016年12月我国发射的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上。
据介绍,工信部将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加快设立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基金,将新材料产业作为重点支持领域。制定支持新材料产业推广应用有关政策,启动实施“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工程。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加快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建设,不断健全产业体系,继续发挥专家咨询委作用,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推进军工主干材料体系建设,促进新材料在军民领域双向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