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发布 十一大工程推动我省向制造强省迈进

来源:发表时间:2016-02-21阅读次数:676

随着我省制造业发展步入新常态,如何在供给侧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推进转型升级?省政府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要求和《中国制造2025》的决策部署,打造十一大工程,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建设制造强省。

根据发展目标,到2025年,将建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基本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造业产业生态,制造业自主创新、质量效益、融合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结构更趋合理,涌现一批国际竞争力领先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纲要》围绕战略目标,提出了主要任务,其中包括打造十一大工程: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鼓励引导企业聚集整合创新资源,重点围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和关键技术,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研发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探索新模式,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制造创新中心,形成以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前瞻性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为主要使命,为全行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服务的战略支撑平台。到2020年,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8家左右,到2025年建成20家左右,积极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智能制造工程

实施智能制造产品与装备开发计划,智能制造示范试点专项行动和千企信息化“登高计划”,每年研制开发一批成台(套)智能装备,建立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示范样板,推动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逐步“登高”,加快打造成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到2020年,全省80%以上的制造业骨干企业实现装备智能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营销服务网络化基本覆盖,骨干企业装备数控化率50%以上,ERP应用率85%以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应用率70%以上。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比2015年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同比缩短50%,不良品率同比降低50%。

“三强一制造”建设工程

大力实施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战略,打响“浙江制造”品牌。做强“浙江制造”标准水平,每年发布“浙江制造”标准30项以上。拓宽“浙江制造”标准覆盖面,以信息、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级产业,数控机床、电气机械、机电器件等先进制造业、纺织、服装、皮革、家具等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浙江制造”标准研制步伐,加快构建覆盖各产业主要产品的“浙江制造”标准体系。稳步推进“浙江制造”品牌建设试点县域培育,加强政策扶持。不断提升“浙江制造”标准、认证水平,以标准、认证“走出去”,带动“浙江制造”产品“走出去”,加快品牌国际互认步伐。到2020年,“浙江制造”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认证制度得到市场认可,国际互认取得成效,市场化、社会化推进机制不断健全,品牌培育成效显著,品牌保护制度较为完善,发布“浙江制造”标准200项,培育“浙江制造”品牌300个。到2025年,培育形成一批品质卓越、技术自主、管理先进、美誉度高、带动力大、竞争力强,占据国内外市场话语权和比肩国际先进水平的“浙江制造”品牌。

产品升级与工业强基工程

每年组织实施100项左右省级产品升级换代示范项目。开发一批高性能、高可靠性、智能化的传感器芯片、汽车电子专用芯片、智能电网控制芯片、工业控制芯片等专用电子产品,突破磁性材料、氟硅新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及产业用纤维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发展各类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嵌入式软件,提升装备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到2020年,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四基”领域产业基地,拥有一批国家战略急需的高技术产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35%。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40%。

绿色制造工程

每年推广应用一批节能节水新技术、新产品,逐步建立一批重点永能行业“领跑者”标准,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和园区,建设一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加快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工业废弃物排放水平,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到2020年和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分别下降16%和28%,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0%和1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3%以上和94%以上。

服务型制造工程

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服务型制造企业。到2020年,培育形成集产品研发、工程设计、软件设计、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于一体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型制造龙头企业20家以上,具有综合服务能力、行业影响力大的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00家以上。到2025年,服务型制造龙头企业和示范企业队伍进一步扩大。

“四换三名”工程

推进“腾笼换鸟”,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行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制度,加快产业梯度转移和落后产能淘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腾出发展空间。推进“机器换人”,每年组织实施100个示范项目和10个区域性行业试点示范。推进“空间换地”,按照细化用地分类标准和产业目录开展项目认定和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进“电商换市”,实施电子商务拓市场工程,建立全方位的浙货网络销售体系。实施“三名”(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家)工程,创建一批总部型企业、品牌型企业、协同制造型龙头企业、绿色与安全制造型企业、高新技术型上市企业,加快构建覆盖各产业主要产品的“浙江制造”标准体系。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提高,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工地集约水平和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大幅提升,制造业使用机器人密度达200台/万人以上,省级工程技术服务公司达100家以上,培育省、市、县级“三名”试点企业1000家,发布“浙江制造”标准200项,培育“浙江制造”品牌300个。到2025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达国内领先水平。

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

加强分类指导和企业服务,完善小微企业培育库,加快推进“小升规”。每年在“小升规”企业中评选百家“创业之星”;围绕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至4亿元的中小企业,每年评价认定千家“成长之星”;以企业创新能力为标准,每年评价认定百家“创新型示范小微企业”。到2020年,建成小微企业创业园500家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00家以上。到2025年,小微企业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培育形成一大批创新型小微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的创新引擎。

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

以培养高层次企业家为目标,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对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主要负责人开展分领域、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促进企业家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营造尊重企业家的社会氛围,宣传、奖励优秀企业家,畅通企业家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建言献策的渠道,引导企业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到202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轮训全覆盖,培育100名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水平现代企业家、100个具有现代化管理理念和能力的企业管理团队,引领全省企业管理水平上台阶。到2025年,形成一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行业龙头企业家队伍。

    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到2020年,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超1万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超过40%,研制并应用800个首台(套)重大装备,填补国内空白装备比例达到30%,建成10个左右省级现代装备高新园区和50个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到2025年,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总产值超1.7万亿元,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

制造业特色小镇建设工程

充分利用我省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文化优势和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和新业态发展中的领先优势,通过资源整合、项目组合、功能集合,谋划新产业、完善新功能、集聚新人才,打造一批制造业特色小镇。每个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单位至少规划建设一个制造业特色小镇,规划建设面积一般为3平方公里左右,3年投资50亿元,建成3A级以上景区。到2020年,全省创建一批制造业特色小镇,智能化、个性化、网络化、服务化等现代制造元素向特色小镇的集聚度明显提高。到2025年,制造业特色小镇的智能化水平、绿色制造水平、创新能力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保障条件方面,我省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加强金融和财税政策支持,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健全组织实施机制。建立《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机制,完善相关统计监测和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开展阶段性检查和效果评估。(摘自2月17日《浙江工人日报》记者吴晓静)